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 正文

互联网科技巨头掀起造车浪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21-03-1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科技大厂的优势所在,再加上这些年在汽车领域的一些摸索和理解,为它们亲自先下场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玩家,提供了机遇。
撰稿|刘朝晖


对于国内汽车行业来说,2021年的这个春天颇不寻常。阿里巴巴、百度……这些在互联网领域的大佬们,高调地宣布进军整车制造领域。从去年末今年初掀起的一股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浪潮,刺激着每个置身行业之中的人的神经。

  “互联网造车”这个词汇人们并不陌生,五六年前一大批“造车新势力”的出现,搅动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彼时的互联网大佬们,大多还是以战略投资方或是智能车联网服务提供商等角色,保持着与汽车业的联系,不过直接进入“造车”环节的野心已经开始显现。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造车时代加速来临,这些科技巨头们终于按捺不住,亲自下场造车了。


阿里百度高调进场


  早在今年的1月11日,百度与吉利控股就宣布将组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引发行业热议。百度方面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百度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让用户购买到更极致的智能电动汽车。

  3月2日,由百度和吉利组建的合资公司以“集度汽车有限公司”的名字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则是原摩拜创始人、百度智能汽车的ceo夏一平。这意味着百度与吉利“牵手”成功,在投资汽车领域数年后,百度一直以来的造车梦想也正式落地。实际上,百度此前几年中已经向威马等多个汽车品牌伸出了融资触角,其2020百度世界大会上首发的avp自主泊车技术就是与威马合作的技术,称可实现特定场景l4级别无人驾驶。

  集度公司新车的研发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动架构展开。夏一平表示三年推出第一辆车是相对比较保守的时间点。后面集度汽车会把产品的规划、生产的时间节点慢慢公布。

  在集度汽车的股权架构中,百度方面持股55%,吉利方面持股45%。5个董事会席位,除了原摩拜创始人夏一平外,还有3位董事来自百度、一位董事来自吉利。百度人士表示,“百度是实际主导方,吉利更多的是战略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合作伙伴跟投资方。百度和吉利的合作模式,是从一开始想到了传统合资公司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这样的合作模式能够避免传统合资公司效率比较低、决策推诿、理念冲突等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能够做出一个行业样本,探索一种互联网公司和汽车公司战略合作过程中,能够相互利用各自优势的模式,既能打造出一款很好的汽车产品,同时能把软件能力产品化,迅速地推向市场”。

  在百度之前,另一大互联网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就已经与上汽集团拥抱,实现了进场造车。去年底,上汽集团与张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品牌高调亮相。其股权架构为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股权。据官方信息,这项斥资百亿的项目计划完全脱离传统国企模式,采用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模式,将结合业务拓展引入更多社会资本。

  在汽车科技和5g应用方面,阿里与上汽已有长期合作,早在2016年上汽集团就与阿里巴巴双方共同投资成立斑马网络,开发了yunos车载智能操作系统。在2019年8月战略重组后,阿里不仅取得控股权成为斑马网络的第一大股东,双方还将合作领域扩大至汽车出行平台、自动驾驶、汽车行业云等领域。此次推出“智己汽车”,无疑是阿里在车载操作系统之外,再次扩大其在汽车领域的边界。

  智己汽车的动作相当迅速,品牌发布仅一个半月后,今年1月就在上海发布了两款量产车型。其中,一款纯电动轿车将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启动预订,今年第四季度交付。另一款产品将在明年正式推出。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百度宣布与吉利组建合资电动汽车公司两天后,吉利控股宣布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

  近年来,虽然多次声称“不造整车”,但富士康的身影仍在汽车领域频繁出现。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曾表示,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android。在吉利之前,富士康早已与国外多家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或达成战略合作。今年1月4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拜腾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表示要合力推进原本已经停摆的拜腾新能源整车产品在南京量产。


小米华为再出造车传闻


  今年春节刚过,就有媒体报道称,小米确定造车并视为战略级决策,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消息发布后,港股小米集团股价直线拉升,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2%,收盘涨幅6.42%。2月21日晚,小米集团公告称,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该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该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该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小米的公告值得玩味,没有明确地宣布不造车,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空间。从公开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小米对汽车领域的投资难掩野心。小米从2015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由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掌控的顺为资本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

  日前,市场也再次传出华为将下场造车的消息,对此,华为对外坚称不会造车,公司策略不变,华为不造车,聚焦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在2020年10月26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表明,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他认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的战略,且无权改变此战略。

  华为虽然再度辟谣,但在造车领域的深度介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华为已经研发了一大堆与智能汽车相关的技术。近日,华为又公开了两项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专利,分别是“一种激光雷达”和“行人再识别网络的训练方法、行人再识别方法和装置”。本月初有消息称,华为与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广汽埃安已着手联合开发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双方各投入百人以上的研发团队。对此,广汽方面回应,“华为是埃安的战略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合作伙伴,我们从2019年就开始联合打造新技术”。华为方则表示在其中的角色是技术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合作伙伴和部件供应商。

  之前华为和北汽集团旗下arcfox极狐品牌的合作中,前者在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网联等方面为后者提供尖端的“软件”技术,而后者负责将多年积攒下来的造车底蕴注入在新车型上,为前者输送过来的软件技术提供硬件支持。

  有市场人士分析,尽管从合作模式上来看,华为依然保持着自己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身份,但是如果华为真的想要下场造车,那么这对于它来说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未来生态与流量的需求


  当前,科技巨头纷纷与车企“抱团”,并大规模投资汽车领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基础的软件、硬件之上,很多科技企业正在以合作的姿态投身造车事业,以各自的方式开始介入汽车行业。

  无论是阿里和百度的高调官宣,还是华为小米的半遮半掩,互联网企业科技布局造车,并不让业内感到意外,毕竟此前都曾有过多次造车传闻。而在此之前,索尼在2020年ces上直接推出vison s概念车、苹果公司将在2021年9月发布首款电动车applecar,其原型车已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等消息,都在刺激着国内这些互联网科技大佬与汽车业紧密相连的那根神经。

  相比一般的“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造车存在强大的科技背景、充裕的资金以及政策的东风等优势。随着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5g、云计算、ai等新技术的迅速成熟,为智能汽车产品的功能创新与体验升级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这些技术,是这些科技大厂的优势所在,再加上这些年在汽车领域的一些摸索和理解,为它们亲自先下场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玩家,提供了机遇。

  百度、小米等科技互联网公司造车的背后,实际上是汽车行业面向“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转变,“软件定义汽车”正在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电动汽车的产品力竞争,和其他复杂工业整机类似,都越来越显示出软件能力的重要性,而软件工程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恰恰是这些科技巨头的能力长项。

  如今,汽车电子占汽车整车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目前的汽车整机厂商更多还是把软件服务外包给第三方软件公司,而对于软件类公司来说,已经在深度参与汽车制造,比如进行一些底层架构的开发、自动驾驶软件的开发等。传统车企缺乏软件相关人员、技术、算法等,这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联合研发将帮助其填补自身在硬件上的落后,并且有助于充分发挥软件这块“长板”。数据显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汽车领域近90%的创新来自于软件而不是机械系统。甚至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推进,汽车60%的价值将源于软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前传统整车制造商只做毫无话语权的“代工厂”。阿里、百度等科技企业与传统车厂的绑定,除了整合生产线和产业链资源外,还在智能研发、生态圈方面有深入合作。有分析认为,传统车企具备更高效的整车制造能力,在供应链、质量品控等方面也能给予专业支持。科技公司通过和传统车企进行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大幅摊薄研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缩短新车的开发周期,走向入局智能汽车的捷径。

  随着新四化的到来,智能汽车被看做是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移动终端,也将成为科技巨头下一个流量争夺点。这也被业内普遍认为是科技大厂扎堆造车的一个重要因素。跨界造车这一重量级战略决策的背后,是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流量焦虑感。

  在各自传统主营业务上,目前直接下场或曝出造车传闻的企业,如百度、小米乃至此前的华为,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而寻找新的业务与流量突破口,不能不让它们产生强烈的业务多元化冲动。“软件定义汽车”,让科技巨头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前景。

  通过“软件定义汽车”,终端用户、汽车厂家及软件开发者,将建立一个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智能汽车生态。从此汽车企业与用户之间,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传统关系将被颠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购买汽车和软件,买一款车就可以拥有千车千面的体验。

  在这个生态里,汽车企业将不只是生产制造汽车,还将晋级为移动出行服务供应商,能够向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软件服务。ota软件升级、订阅服务、电池租赁等新兴模式,让汽车消费从“一锤子买卖”变成了“长续消费”,这些举动很大程度上都颠覆了汽车消费模式。而科技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块巨大的“蛋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搭载在汽车上的智能产品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而科技公司的加入则更能挖掘汽车上的云计算潜力,由此,也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记者 刘朝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