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封面 > 正文

最后的老兵……-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7-08-0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编者按:芸芸众生中,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行将走进历史的人,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得以窥见鲜活的历史,了解鲜活历史中鲜活的人性。他们没有给儿孙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当我们重新追忆那段承载太多苦难的战争,记录生死离别的岁月时,这些最后的老兵,可以让后人重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理解和平与自由的珍贵。在建军9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通过对众多老战士的采访,重温那段血雨腥风之下的革命风骨。
 
陈斌:志愿军精神永留存、长相传
 
  陈斌出生于1934年。1949年,只有15岁的他收到了时任老家区委书记的舅舅的一封来信,来信中舅舅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提醒陈斌和哥哥要尽快做好正确的选择。于是15岁的陈斌和20岁的哥哥在长江已被封锁的情况下,靠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船老大的帮助,躲过国民党的层层巡逻,多次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参加了解放军。他被分至20军58师174团,但因年龄尚小,开始时任团的重炮测绘员,后来在部队中担任政治处主任并征战各地。
  1951年2月陈斌入朝参战,参与了第四、第五次战役。当时陈斌所在的炮兵团为了把炮火提前,将炮团的三个营分到了三个师,并传达了组织上“靠自己把敌人的兵器抢过来补给自己”的指令。
  1951年4月,时值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陈斌奉命和战友组成了一支特别的队伍,任务是“打扫战场”,即把前线缴获的武器装备转移到本方营地。陈斌果断地选择了一条最近路线,通知队伍连夜出发。经过十多个小时跋涉,终于在拂晓之时到达指定地点。到达之后,战士们从山上往公路上望去,不禁高兴地大喊了起来,原来公路上黑压压的一片全是敌军在撤退时没来得及带走的汽车大炮。此时,跋涉了一夜的战士们连干粮都顾不上吃,直接投入到了转移武器的战斗中。
  但与此同时,敌军的轰炸机也赶到了,毫不留情地对陈斌所在的部队实施了轮番轰炸扫射,不顾一切地想要炸毁那些已被我军缴获的汽车大炮等其他武器装备。陈斌回忆自己当时被分配的任务是联络各个作战小组,他在联络过程中三次昏倒,但每次醒来都毫不犹豫地继续投入战斗。有一次经过敌军的俯冲轰炸扫射区域时,陈斌来不及隐蔽,只得就近躺进了公路边的一个水沟,敌军炮弹就在身边落下,听着机关炮的声响,以为已经不幸中弹了。
  不一会儿,轰炸机声渐渐远了,陈斌试着动了动,发现自己安然无恙并没有中弹,坐起身定睛一看,自己所躺的水沟正好处在敌军扫射的空隙之中,而水沟外则是两排清晰的弹坑。在撤退过程中,部队又一次遭受了敌军的轰炸。紧张中只听见战友的一声“小陈!你背后有火!”,回头一看原来是敌军投下的燃烧弹烧着了自己的军衣,于是赶紧躺到附近水沟里滚了几滚,这才化险为夷。最终,陈斌的队伍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缴获了16门大炮,20余辆卡车。回到营地,此次缴获的武器纷纷派上了用场,经改装组成了105榴弹炮营。陈斌也因此获得一枚军功勋章,并在此次战斗结束之后,在一个防空洞里进行了火线入党的宣誓!(郑善匀)
 
韩慧如:从红色电波到红色基因
 
  在那个旧中国劳苦大众普遍是文盲的时代,韩慧如读过六年师范,属于受过很好的西式教育了。她很顺当地谋得了教学岗位,每月工资30银元;这在当时属于较高水平,因为两块银元能够买一头牛。最初,她的朴实想法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将来组织一个小家庭,有了家庭温暖就很满足了”。为此,三年从教期间省吃俭用积攒了300多块银元。她知道大姐在从事党的革命斗争,时常冒着生命危险;她也知道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斗力很强。
  1935年,韩慧如收到大姐夫陈为人的来信后赶到了上海。陈为人,当时是中共中央档案的保管人。因爱人被捕,家中三个幼儿无法照顾,故写信向韩慧如求援。陈家的生活已经陷入了绝境,为保管文件、就必须租相应面积的房子,但租金每月高达30元银元,还有水、电、煤等不菲的开支。韩慧如一边照顾三个孩子,一边拿出全部积蓄支援陈家(其实就是交了特殊党费)。尽管她精打细算地维持着五口之家的伙食,但“开始时还可以吃饭,后来便只能喝粥,接着,粥里还得混上比较便宜的山芋,不久便只能靠当卖东西来维持生活了”。这个时候,韩慧如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她想自己“能找到小学教师的工作,难道大姐还能找不到吗?为什么他们能抛弃幸福安定的生活而过着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呢?又为什么在生活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从未见到姐夫唉声叹气呢?”于是,她感受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
  不久,韩慧如自己也成为了“这样的人”——党的地下交通员。她很快适应了上海、学会了上海方言、找到了新的工作,以工资来接济交通站。之后,在上海、在山东、在东北,经历无数次较量生死的关头。抗战胜利之际,久经考验的韩慧如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险滩总在雄关后,黎明之前最黑暗。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反对派垂死挣扎般地加大了对地下党电台的侦察。韩慧如夫妇不幸于3月17日在上海被捕,5月25日,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英勇就义的韩慧如同志,在监狱党组织策划的暴动中成功越狱,迎来了上海解放的黎明。
  不久,韩慧如同志的爱人秦鸿钧烈士的遗骨被解放军战士在浦东的戚家庙找到;牺牲时间是5月7日、黎明之前的20天。秦鸿钧烈士和李白烈士,是徐家汇上影厂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里男主角报务员李侠的原型。当年如果没有秦鸿钧烈士和李白烈士以个人生命为代价,从上海发往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的大量军事情报,人民解放军在淮海决战、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攻坚战中必然出现难以估量的伤亡。秦鸿钧和李白同日牺牲于同地,也同一天安葬于龙华烈士陵园;陈毅题词:遗爱斑斑在,勿忘缔造难。
  此后参加革命之前原本就是小学老师的韩慧如,去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还曾兼任五所学校的联合党支部书记)职务,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国之初,她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2008年1月,韩慧如同志的革命回忆录《真正的共产党人》出版,诚如韩慧如当年地下党的直接领导齐心同志(习仲勋夫人)所云:“慧如同志的亲身经历就是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后代需要这样的精神遗产,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应该永远纪念他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要作为传统教育代代相传。”(张健慈、王泠一)
永远不变的军魂 永不褪色的战旗
   
  那是1949年4月,我军发起秋风扫落叶的“渡江战役”之后,蒋军汤恩伯集团剩下的八个军二十七个师、二十二万余人,退踞上海,妄图背依长江及吴淞要塞,固守淞沪地区负偶顽抗。同时,国民党当局还一度梦想海外军事介入。
  蒋军为了垂死挣扎,在上海地区构筑明碉暗堡三千六百多个,雷区密布,壕沟交错,互为支撑,守敌有五个重炮团,约三百多门火炮,一百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扼守各个交通要道,黄浦江上停着军舰,并有三个军用机场,亦直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在淞沪地区组成了海陆空立体防线,敌人吹嘘淞沪防线“固若金汤”。
  进攻开始,起初经过激战,一度进展缓慢,且伤亡较大。后来,上级把主攻的任务交给244团一营二连,战士们仔细研究了敌人工事的特点,在鏖站刘行的攻坚战斗中,发扬我军机智勇敢,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献身精神,采取灵活多样,小群攻击的战术手段,以小的代价接连夺取了敌人十几个所谓永久性钢筋水泥碉堡,首先攻占了刘行镇和上海国际电台,全歼守敌一个营,一个迫击炮连,以及一个督战队。二连由于在攻坚战斗中作战英勇,战功卓著,打出了军威,弘扬了军魂,进城后纪律严明,露宿街头,威名远扬。在6月召开的第二届军英模大会上,被授予“淞沪扬名连”的光荣称号。 
  战功卓著的“淞沪扬名连”,涌现了很多战斗英雄。尤其是该连的爆破专家盖希云同志,也被毛主席称赞为“爆破大王”。
  盖希云出生于贫苦之家,1945年在山东解放区参加了八路军,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排长、侦察连长等职。后被分到渤海军区特务营,很快成为连队爆破能手,并为部队培养400多名爆破员。1945年9月,在对日寇发起最后总攻和解放无棣战斗中,攻城部队严重受挫,在4名爆破队员先后牺牲的危急时刻,盖希云挺身而出,奋勇炸开城门,保证了攻城作战的胜利。无棣县城解放后,他就被部队评为战斗模范并被誉为“爆破大王”。
  1948年9月,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盖希云率领爆破队炸毁敌飞机场附近周官庄的严密工事,为部队顺利占领飞机场并最终解放济南扫清道路。他还参加了孟良崮、淮海决战、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攻克福州等重大战役。值得指出的是:在渡江战役中,他带领7名侦察员在深夜潜入敌哨,后被敌人发现,经过激烈战斗,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并捉回一个俘虏,为全军胜利渡江做出了重大贡献。盖希云同志在革命生涯中先后参加大、小战斗120余次,负伤11次,立功10余次。建国后,盖希云作为著名战斗英雄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6年,盖希云同志因头部旧伤复发不幸逝世;年仅42岁。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前夕,从这个连队退役的82名老兵经过多方努力和筹备,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山西大同,重返老连队的驻地,与现役官兵欢聚一堂,讲历史、忆传统、话军魂。
    周嘉南连长坚定地向老兵们表示: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铸造我军不变的军魂,完成“反恐处突一击毙命,渗入敌后一剑封喉,海外维权一锤定音”的特战队员使命,让“淞沪扬名连”的战旗永远威名远扬。(袁 心)
陈扬:铁军精神永续流传
   
  
  陈扬小时候家境条件很好,家人并不支持他参加革命,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先进理念的指引下,他毅然于1944年5月加入新四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与同龄的新四军战士相比,新战士陈扬的文化水平较高,因此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过程中,陈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以文字为武器,通过对抗战英雄英勇事迹的宣传和对敌人丑陋行径的揭露,不断激励新四军战士的士气,以无声的力量提升着战士们的作战能力。
  陈扬的文章和通讯是研究和缅怀新四军战斗生涯的绝好素材。陈扬发表多篇佳作的战地报纸是《苏中报》,大名鼎鼎的粟裕为社长。《苏中报》从1943年12月2日创刊至1945年10月11日停刊,共出版发行270期,在射阳湖地区出版发行101期。它为宣传抗日、团结人民群众、打击日寇、为苏中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日寇则对这份抗日报纸恨之入骨;多次派部队扫荡、多次派飞机轰炸报社。
  在战争时代,由于身经百战,陈扬总结出了一个战场态势判断秘诀——如果听到子弹发出“嗖嗖”的声音,这说明子弹在空中飞,敌人离得还比较远,如果听到子弹发生“突突”的声音,这说明子弹已经打入泥土中,敌人已经离得很近了,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
  抗日战争时期,陈扬所隶属的部队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这支英雄的部队,后来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兵团,参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决战、渡江战役,并解放了大上海。
  在历次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陈扬的很多战友都在黎明之前牺牲了。为了缅怀、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传播新四军精神,陈扬于1993年离休之后,主动担任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工作,并发起创立和参与编辑《大江南北》这本杂志。到目前为止,《大江南北》已出版了300多期。  (陆天锴)
厉敏之:抗争路漫漫 向党心长长
   
 
  1942年,这个中国最为不安、动荡、艰苦的一年里,厉敏之参加了新四军、从此开始了她的战斗生涯,那时,她仅仅只有16岁。从业余艺术歌舞团,到海防团,到卫生员,从后勤保障做到前线斗争,大大小小的战斗她参加过无数次,即使是以不同的身份。
  她说:“在海防团的时候,革命异常艰苦。”因为后勤物资的运送依托“海上生命线”,新四军海防团的大木船则是流动的兵工厂。她说:“海边没有蔬菜,每顿几乎都是小碎蟹就着稀饭,将就下咽”;“海上的时候,风浪大的话,桅杆甚至可以倾斜到海面上”;“在海上,大家都吐得天翻地覆,胆汁都吐出来了,我也是,难受得要死”;“工作条件差到要命的程度”。这样的生活,她几乎每天都重复着。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有一回,她去开会的路上迷了路,体力不支,晕倒在岸边,潮水淹没她之前,被一个路过的渔夫老乡给救了。因昏迷,她甚至都没有看清救命恩人的长相,所以在这之后,她就把所有的苏中老百姓都当成了自己的恩人。也就是这样,之后的她,直至现如今,依旧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像这样的生命危险她还经历过一次。那是在盐城打仗,鬼子到处打冷枪。她作为卫生员正蹲在战壕里为伤员包扎,突然之间,队长狠狠地把她往下拽,以至于帽子飞了出去,捡了帽子回来才发现,帽子上正中央有一个洞。如若队长没有在生死关头拉她一把,或许在那时,她就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了。
  一路走来,看过沧海桑田,看过世事沉浮,厉敏之说,或许一般人无法感受、体验,当初抗战时的惨烈和艰难,可她依旧走过了。在抗战胜利后,抑或是改革开放后,她回忆起那段岁月,都觉得有一种动力,告诉她,还有什么事不能咬咬牙挺过去呢?只要有信念和理想,一切都会过去的。的确,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因其伟大而为理想。 (沈津雯)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