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封面 > 正文

200万年里人类有一个共同渴望-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7-07-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从800万件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中遴选出100件展品,从不同角度来讲述世界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要将如此多种多样的故事串联成一段统一的历史,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任务。
百物展看历史
 
       盛夏酷暑,也没有挡住上海市民排长队一睹“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热情。
  为什么对这一百件展品如此牵挂?恰恰因为这一百件展品不只是文物,更浓缩了人类200万年的历史。关心百物展的背后,是人类对于自身命运和走向的关心。
  最近,在中国创下百万销量的《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来到了上海,作了一场题为“主动进化·造就未来大会”的剧院式演讲。在舞台上,赫拉利尽情展望了人类可能迎接的未来。
  将来的人类是否还会继续以有机形式的肉体生存,或许要打个问号。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仍然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就像200万年来一样。
  百物展,带来的不只是过去,还有未来的种种可能。正如赫拉利所言:21 世纪没有稳定这回事。如果你想有稳定的身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价值观,你就落伍了。  (阙 政)
 
200万年里人类有一个共同渴望
 
记者|阙 政
 
      这些天,“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轻轻松松在朋友圈里刷了屏。这个为期100多天的展览一直会延续到10月8日,但激动心切的人们还是在开幕第一天就早早地到上海博物馆门前排起了长队,一连十多天,天天如此,每天的队伍长度加起来可以绕百物100圈都不止了。
  一边是朋友圈的刷屏、上博门口的长队,另一边,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观众的疑惑:这100件展品里既有传统博物展上会出现的历史、艺术价值颇高的展品,也有不那么常出现在此类展览中、谈不上有多少艺术价值的现代商品,比如太阳能灯、充电器,而且,大英博物馆带来的也并非都是镇馆之宝,为何还能引得众人竞相排起长队一睹为快?
  
大英博物馆自带光环
 
  说到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数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等等,但这次百物展中出现的——是印度河流域印章石,并非罗塞塔碑;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并非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是夏威夷编篮头盔,并非弗兰克斯首饰盒……若论历史与艺术价值,前者当然都无法与后者匹敌。
  不过,百物展那么火,显然还是因为它前面加上了“大英博物馆”的金字招牌。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一直是历史与文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她收藏了全世界的珍品,共有800万件。从来都是文博爱好者对大英博物馆心向往之,难得大英博物馆亲自送展到家门口,错过自然太可惜。
  而此次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其策展理念也与往常不同,大有来头——它其实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和 bbc合作的系列广播节目,这档节目非常受观众欢迎,节目中的内容也早在2010年就结集成书,由著名的企鹅图书出版,畅销一时。几年前,大英博物馆又开始将这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组成的展览推向世界,向全世界的人们述说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一直办到了中国的台北、北京、上海。
  在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看来,“这个独特的展览旨在向世人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历史。这个故事并非通过文字来讲述,而是通过具体的物品——这些物品是人类长久以来创造与发明的产物,在过去的两百万年间帮助人类度过了种种难关与挑战。透过这些物品,人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那些并未留下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有幸对全球的人类祖先们的生活以及未被记录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800万件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中遴选出100件展品,从不同角度来讲述世界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要将如此多种多样的故事串联成一段统一的历史,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任务。尤其,许多人的生命不像名垂青史的伟人,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几乎不曾留下存在过的痕迹。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唯有靠留下来的物品来反映。也正是这些物品,揭示了许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比如:对知识的渴望,探索和学习的迫切需求,对死亡进行的反抗,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除了那些展现人类出类拔萃的工艺和艺术潜能的精美物品之外,展览中更突出了那些看似最微不足道、却在讲述非凡故事的展品。比方说,一枚小小的石质印章引领人们再次发现某个失落的文明;被弃于非洲一处沙滩的陶器碎片向世人揭示了早期的商船曾经不远万里穿越过印度洋。所有展品聚在一起,向人们叙述着整个世界跨越各大洲、跨越千万年的精彩故事。最为重要的是,该展览证明了人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且内心怀有相同的渴望。作为一馆之长,我希望参观展览的朋友们对于我们所共享的世界历史产生新的认识,并反思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对人类命运充满关切
 
  没错,看起来只是一些小硬币、雕塑,有些是私人藏品,有些能为整个社群所用,但这些物品,无论它的艺术价值如何,都是历史的幸存者,它们汇集起来,讲述的就是一个全局性的伟大的故事——世界的历史。
  这也是为什么,百物展在序厅和尾厅之外,将整个展览按时间顺序分成了八个单元:开端(200万年前—公元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创新与适应(公元900—1550年)、邂逅与联结(公元1500—1800年)、我们制造的世界(公元1800年至今)——它让我们有幸看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有多少是来自2500年甚至200万年的漫长积累;从冰河期到农耕时代,从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到仪式与宗教信仰的产生……百物展的背后,有一整个人类200万年的历史浓缩其中。
  所以,对百物展的追捧,说到底,是因为对人类命运的好奇与真心关切——百物展并不是唯一的网红,近来,一本叫作《人类简史》的书也悄然走红,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短短400多页里简述了人类200多万年的历史,被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名人力荐,如今已在45个国家出版,中文版的销售量也破了百万。
  在书的开头,赫拉利写道:“早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然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与一同共享栖地的其他生物相比,并没什么特别突出之处……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类已懂得爱和玩乐,能够产生亲密的友谊,也会争地位、夺权力,不过,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没什么不同。这些远古人类,和一般动物比起来就是没什么特别。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后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码,还能写写历史书。说到史前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在当时根本无足挂齿,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萤火虫或是水母来得多。”
  如果你从百物展的第1件展品“古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内棺”立即跳跃到最后的第101件展品“二维码”,一定会觉得穿越了——倏忽之间,人类就进化到了这样的文明程度。
  而实际上,每一件展品,都代表了人类一个进步的脚印——比如那把距今约120万—140万年前、来自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手斧,看起来就像一块石头,许多人感叹:在知道它是手斧之前,还真没把这块石头当回事。事实上,这块石头不仅是工具,还是人类先祖有意识制造的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也曾对手斧、长矛等工具作了解读与分析:“早期石器最常见的一种用途,就是把骨头敲开,人类才能吃到里面的骨髓。有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正是人类最原始的专长。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洲际弹道导弹,而放3万年前还只有顶头带有燧石的矛?从那时候到现在,人类生理上制作工具的能力并没有显著改变。如果要爱因斯坦模拟远古人狩猎或采集的敏捷灵巧程度,前者还必定是远远不及。然而,我们和远古人类的不同处就在于与大量陌生人合作的技术有了大幅提升。远古要做出一把燧石矛,只要有一个人靠着几位亲近的朋友提供建议和协助,就能在几分钟内完成……”
  确实,哪怕是一件艺术价值不那么高的珠宝,也能象征人类社会里已经出现了宗教、商业和社会的分层——而这正是百物展的价值所在。
  “无论哪国的历史学研究中都有一个困扰,那就是如何摆脱我者与他者的概念,尽量客观地叙述历史。一国历史尚且如此,何况世界史。至今为止,鲜有一部世界史不是以叙述者所处的政治集团利益为出发点叙述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世界各地人们的脑中总有一种错觉,觉得本国的历史与文化和他国定是不同的、有隔阂的。”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是一个极具突破意义的项目。突破之一,在于它不落窠臼,从人类创造的物品,而非本身就带着主观性的文字记载来讲述历史;突破之二,在于它囊括了 200万年前到当代的来自全世界的人造物品,打破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学传统上的学科壁垒;突破之三,也是最重要的,它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文化独立发展过程中的相似进程,以及这些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互相间产生的联系和冲突,彻底更新了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
观展之后想一想
 
  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巡回展览,是得到了英国政府资助的,作为中英文化遗产交流与共享的产物,此次展览得以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也是它吸引了无数人排队的原因之一。
  英国数字与文化国务部长马修·汉考克说:“随着中英两国的关系迈入黄金时代,两国不仅在文化领域,更在贸易、旅游业、基础建设和投资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来华的展览就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政府基金将继续为博物馆以及其他文化事业机构提供资助,资助它们提升各自在华的形象,同时也助力加深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
  大约10年前,这个百物展曾以bbc系列广播节目的样式出现在受众面前,而现在,它的世界巡回展出,其实也附加了许多公益与教育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展示。如果观众对百物展兴趣浓烈,其实还可以参加随之举办的公益讲座——比如百物展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主讲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探索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方法”;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主讲的“古埃及‘末日审判’思想的流传”“拉美西斯二世和他的时代”;中科院研究员李新伟主讲的“最独特的文明标本——中美洲文明的故事”“玛雅名城的中国龙——科潘传奇和新发现”等。聆听这些讲座,可以让观展的旅程告别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能把100件展品背后的名堂都看得清楚明白。
  250万年来,人类不断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活更安全、便捷、有意义。100件展品,无不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观看百物展的意义,正如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女爵士所说:“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所思考。”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