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件展品里, 看浓缩的世界史-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一个个具有顶级水准的大型展览汇聚于上海,也形成了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景观。
记者|王悦阳
说起一座城市文化精神与历史文脉的最佳载体,往往离不开一座现代化、国际性且藏品丰厚的博物馆。这里吞吐古今,融汇东西,凝聚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与结晶、历史沉淀的血脉与智慧;来到此处,不分南北,不论中西,文化、历史与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一道永具魅力的独特城市风景线。而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坐落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无疑是整座城市文化的地标与象征。
时逢七月,骄阳似火,黄梅天的闷热尚未过去,阵阵暑气已然逼人。即使如此,上海博物馆的门口,依旧难挡观众的热情,汹涌的人潮纷纷涌来,走进这座殿堂,只为了一睹人类历史文明中一个个精彩瞬间所带来的感动与震撼。
这番火爆、热闹的场景并非首次,自多年前的“晋唐宋元国宝展”“淳化阁帖大展”等至今,这样的场面在上海博物馆早已是屡见不鲜。而一个个具有顶级水准的大型展览汇聚于上海,也形成了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景观。
从开端走向城市
以“浓缩的世界史”为主题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自巡展那天起,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与热议。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划分为九个部分,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的时期,直到我们创造的当今世界,通过来自大英博物馆100件(组)难得一见的藏品,向人们讲述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浓缩世界史。
古埃及木乃伊是大英博物馆最具分量的藏品之一。在“大英百物展”的序厅,来自古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内棺”静静安放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柜内,无声诉说着距今2600多年前,关于生命的许多秘密。据介绍,之所以将它作为展览的序章,因为这是一件能诉说多种故事的特殊展品,考古人员通过最新技术扫描显示:棺中安放的木乃伊并不是女贵族佘盆梅海特,而是一个25-40岁的成年男子,个中缘由仍是未解之谜。
除序厅外,100件(组)文物被分成了八个部分布展,各种展品既按时间顺序摆放,又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为引导,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整体史观。
可以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这些物品涉及200万年以来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段、各个地区、各种材质,共同诠释了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因此,当这些流淌着人类文明、历史与智慧的遗迹一一展现在今人眼前的时候,其背后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会让每个人为之感动不已。
在第一单元“开端”中,就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精品,值得观众细细感受与体会。例如,距今约120万—140万年前来自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手斧,是人类先祖有意识制造的最古老的工具之一。据介绍,制作一个手斧需要制作者想象出最终成品的形状,然后通过各种精湛的技巧来实现这个想法。将想法转换为物品是表达脑海中思想的一种方式,这与说话时的遣词造句一样。大脑中制作东西的区域和负责语言的部分是相同的,因此手斧还为人类语言发展提供了线索——此时人类开始发展出不同于其他动物叫声的语言。根据考古记录可以得知,大约在160万年前出现了一种新的工具——手斧。虽然是用石头打制的,但因为做工精良,它们看起来与自然状态下的石头完全不一样。手斧制造者用石锤小心翼翼地敲打石块,从其两面以及边缘处剥离石片,最终打出上薄下厚的形状。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需要把握相当高超的施力技巧。手斧边缘锋利且整齐,利于切割。
在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中,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正是人类开始群居生活的记载。其中,有一块是公元前700—前600年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记录了类似于《圣经》的“诺亚方舟”故事,时间上却比后者早了约400年。有趣的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关于大洪水、大灾难的记录几乎同时存在,西方有“诺亚方舟”,而中国则有“大禹治水”……可以看出,远古时期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毁灭与影响,正是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乃至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加以流传,演绎至今。无论东西,两相对比,其中的背景与关联,值得令人玩味再三。
与记录板时间接近的,还有“印度河流域印章石”。据记载,印度河文明在巅峰时期涵盖了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及印度邻近地区,其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走向了尾声,此后被遗忘了3500年。直到19世纪时,包括这件展品在内的一批印章被送到大英博物馆,并开始了印度河流域的遗址发掘,这个古老文化才得以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在印度河遗址中没有发现富人住宅或寺庙存在的证据,武器也鲜有发现,这表明当地文化可能是非等级制的,并且相对和平。
公元前900—前400年的“奥尔梅克面具”也颇值得一提,这件出土于墨西哥的面具尺寸非常小,并不能戴在脸上,据专家考证其可能是首饰或头饰的一部分。该面具出自奥尔梅克人之手,他们在公元前1400到前400年间统治着墨西哥,在中美洲建立起第一批城市,发展出文字,很有可能还创造了最早的历法。与古埃及人一样,奥尔梅克人也建造金字塔,将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由于对这一地区有着上千年的影响,因此,奥尔梅克文化被称为中美洲的“母文化”。
再如公元前1280年左右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再现了古埃及法老王的黄金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王朝统治。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的法老王,于公元前1279至前1213年间在位。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统治者,埃及在他的统治下迎来了国力昌盛、君临天下的黄金时代。他在北方建立新都,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称为派拉姆西城(pi-ramesses),意即“拉美西斯二世之家”。他的这尊雕像手持弯钩和连枷权杖,头戴双王冠,表明他统治着一个包括上埃及与下埃及的大一统国家。
文明不断演进
展览的第三部分,被定名为“权力与哲学”,主要展示了公元前700—公元100年间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这其中,既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也融合了各种思想、学说与哲学观点,使得人类进一步思考自身与宇宙,个体与环境,性格与命运的密切关联。
约公元前700—前695年的“亚述浮雕”,刻画了两位国王近卫军士兵,是亚述帝国军事扩张的写照。这块浮雕曾经是亚述王西拿基立位于尼尼微的一处皇宫中的装饰。历史记载,亚述人都是骁勇善战的士兵,他们征服并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地区,缔造了当时最强大的帝国。军队中的士兵和护卫队成员来自帝国的各个地方。从着装上判断,浮雕中的男子可能是护卫队成员。左边的弓箭手可能是阿拉姆人(今属叙利亚),而长矛兵则来自黎凡特。
在“仪式与信仰”单元中,开启了公元新纪元,主要展示了公元1—800年人类文明的进程。其中,美国俄亥俄州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动物形烟斗”,展示了当时北美居民以吸食烟草举行宗教仪式的实例。据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吸食烟草是北美地区宗教仪式的核心环节。这件形如水獭的烟斗是从一个叫“芒德城”(mound city)的地方出土的,这是一个由24座坟冢组成的墓葬群。这些烟斗上的动物可能是灵魂引导者,在吸烟者吸食一种轻微致幻的烟草时,它们会陪伴吸烟者进入一段超越现实的迷幻之旅,使用这个烟斗抽烟的人会发现他们正好与水獭四目相对,此中情味,颇为有趣。
再有意大利罗马出土的“密特拉屠牛像”,展示了古罗马时期文明的风貌。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许多“异教”崇拜受到迫害,逐渐衰落。受到波斯宗教的影响,太阳神密特拉教曾一度在罗马帝国广受膜拜。如今我们对这个宗教的教义和仪式所知甚少。所幸,一些留存下来的浮雕和雕塑提供了有关他的神话。这座雕像表现了密特拉神身着东方式样的裙子,正在刺穿一头公牛的喉咙,一只狗和一条蛇舔舐着公牛流淌的血液。谴责密特拉崇拜的基督教作家在记录中将他描述为一个类似于基督的救赎之神。这可能就是针对性迫害密特拉教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门出土的公元100—300年的“阿拉伯铜手”,作为信徒献给神灵的供品,反映了该地在前伊斯兰时代的本土宗教信仰。1700年前,世界各地的人们信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神灵。随着伊斯兰教的到来,曾经遍布阿拉伯半岛的本土神明就消失殆尽了。这件青铜手是献给神灵塔拉布·里阳的供品。里阳是也门的一个山丘城镇,塔拉布是当地人民的守护神。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比如内凹的指甲和骨折过的小指,显示这只铜手可能是由真人的手翻模浇铸制成的。手上的铭文记录了一位名字也叫塔拉布的信徒向神献上这份供品,祈求好运。
公元300—1100年的世界,被定义为“贸易与侵略”的主题。此时,人类文明高度发达,我国则恰逢唐代,是为历史上最开放,繁荣与兴盛的时期。与此同时,世界文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南美洲,可考证的第一个国家组织很可能是由莫切人建立的。大约公元100到700年间,莫切人生活在如今秘鲁境内。此次展出的切莫武士造型陶壶,外形是一个年轻的男性武士,他手持盾牌和棍棒,可能是上层社会的一员,因为莫切人十分尊崇武士阶层。历年来,在已发掘的莫切贵族的坟墓中,出土了大量此类容器。这一件堪称具有代表性意义。
文明的进程从公元900一直走到了1550年,在名为“创新与适应”的展览板块中,多元化的历史文物,勾勒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出土于秘鲁的“印加金羊驼”颇为精彩。在公元1500年左右,印加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统治着安第斯山脉周围土地上超过1200万的人口。印加人的生活离不开美洲驼,在收获和播种时节的献祭仪式上,这样的羊驼模型经常同活的羊驼一起被敬献给神。它们还随贵族的孩子一起被埋于山坡,以取悦山神。尽管印加帝国的黄金制品做工精湛、享誉四方,但可惜的是,其中大多数在16世纪西班牙入侵后毁于一旦,如今这展出的金羊驼,愈显珍贵与难得,令人唏嘘不已。
再如海象牙制作的“刘易斯棋子”,是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发现的,该棋子一共有78颗。据考证,象棋源自印度,后来经过中东传入信奉基督教的欧洲。随着象棋的传播,棋子也发生了变化。印度象棋有“战象”,欧洲棋盘上则出现了王后和主教这样的新棋子。刘易斯象棋中的王后代表了当时欧洲统治者妻子们所扮演的重要的公共角色——她们常常为国王出谋划策,所以刘易斯岛棋子中的王后是若有所思的谏官形象。
值得一提的还有著名的“希伯来星盘”。在中世纪的西班牙,基督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信徒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为知识的切磋钻研提供了土壤,推动了数学和科学领域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件科学仪器叫做星盘,可用于航海、天文学、占星术,还可用于计时。星盘源于古希腊,并由中世纪西班牙的伊斯兰和犹太学者做了改进。星盘上用希伯来字母刻写了西班牙和阿拉伯语的铭文,表明星盘当时可能为一位犹太学者所拥有。
在这一板块的展品中,不仅有着元代青花盘,也有着日本武士刀,乃至朝鲜粉青盘……其中还有著名的德国版画家丢勒制作的木版画《犀牛》,描绘了1515年印度吉吉拉特邦苏丹献给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犀牛,当时葡萄牙正要在印度建立它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因此该画具有强烈的宣传意义。阿尔布雷特·丢勒生活在德国城市纽伦堡。纽伦堡是当时重要的贸易中心,并有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厂。当丢勒在公元1515年制作这幅绘犀牛版画的时候,他已是当时的版画大师了。当时,印刷术改变了文字和图像的传播方式——这张版画在丢勒在世时就已经售出四千到五千份。但有意思的是,事实上丢勒从未见过真正的犀牛,这幅画是他根据对犀牛的描述和国外发来的速写完成的。
公元1500—1800年的世界,被定义为“邂逅与联结”。人类在此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多民族,多地域的不断融合,交汇与文明的碰撞,产生出别样的时代火花。这其中既有“环球航行纪念章”,也有“夏威夷编篮头盔”,乃至“复式显微镜”……特别有趣的则是“爪哇皮影戏偶人”。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皮影戏院在当地被称为“wayang kulit”,意为皮革戏院,因为其中的戏偶是用展平的水牛皮制成的。最初,皮影戏的故事主要取材于两部印度教叙事史诗,它们通过贸易航线从印度次大陆传至东南亚。其中的故事经过当地人的改编,已经成为爪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如今当地的主流宗教是伊斯兰教,但这些故事一直演绎至今。此次展出的皮影戏偶,这个角色叫舍罗婆(sarabha),是《罗摩衍那》里神猴军队中的一名将士,他协助罗摩王子将其被罗波那魔王拐走的妻子悉多给解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罗摩衍那》探讨了混沌与和谐之间的平衡,这个故事至今在南亚和东南亚依然盛行。
融合中走向现代
公元1800年至今,被称之为“我们制造的世界”。人类至此,在融合与发展中走进现代,从殖民地银行纸币、维多利亚早期茶具,到美国竞选徽章、俄国革命瓷盘,乃至阿富汗战争挂毯……近代文明的多元与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作为所有展品的“压轴之作”,是2010年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灯和充电器。这盏灯和电话充电器由一块小型的太阳能板供电。这一套设备是专门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群提供电而设计的。它的各个部分都是近年科技发展的结晶,包括塑料的和蓄电池的应用,以及用于电脑和移动电话的硅芯片技术。这套设备虽小,生产成本也很低,但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是人类勇于挑战贫困和气候变化等困难的证明。
事实上,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其实远不止此一件。在所有的展品中,共有9件来自中国,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沬司徒迭簋(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青铜镈、东汉釉陶六博俑、唐三彩文官俑,以及元青花瓷盘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9件展品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第101件。为了体现以文物沟通全世界以及共享的原则,大英博物馆的每一次巡展都会邀请当地临展博物馆自行挑选第101件展品,作为汇入“由文物讲述世界历史”大家庭的新成员。从今年3月开始,上海博物馆通过公开征集,最终选择了“二维码”作为续写上海展的第101件展品。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一维条码(条形码)存储数据的局限性,人类发明了二维码。这是一种是以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的条码,在两个维度上均记载着数据,除了数字、文字,还可以存储图片、声音等信息。目前世界上有几百种二维码,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是“快速反应矩阵码”(qr code),它是1994年一家日本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发明的。
如今,这种二维码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对货物的辨认和追踪,以及对证件、票据、运输的管理。当我们与新朋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互加好友、扫码支付,或者使用一辆共享单车时,都会体验到它的便捷。二维码应用在中国极其普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不同于以往人类创造的有形物品,显示二维码的一方纸片或者屏幕是它唯一的物质形态。这些小小的方块包含无尽的信息,可以说是当下信息化时代的结晶。有趣的是,经过观众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上海博物馆的这方二维码也蕴藏了无尽的信息。事实上,它是由此次展示的100组展品图像组成的,其特殊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上海独有的第101件展品——二维码.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