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封面 > 正文

有个“网红”叫:天平-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7-03-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这片昔日诞生过左翼文化的“名流社区”,如今并未褪色,依然引领着海派文艺风尚的潮流。
记者|任蕙兰
 
民国版“比弗利山庄”
  在文艺青年中有一类叫“民国粉”,他们知道张爱玲最爱吃的是“奶酪稻草”,对《黄金时代》里关于萧红的典故如数家珍。在他们心中,魔都文艺气息最浓厚的地方,莫过于昔日法租界那些自带故事的老洋房。而法租界风貌保存最为完善的区域,又非徐汇天平社区莫属。
  这里的标志是人行道两旁的法式梧桐,夏日里树冠遮天蔽日,两边交织成巨大的宏顶,守住马路的静谧安宁,气温也要比外面低上一两度。秋冬时节,焜黄的落叶、苍劲的枯枝也别有一番味道。
  华山路以东,陕西南路以西,淮海中路复兴中路以南,肇嘉浜路以北这块狭长的地界,面积只有2.68平方公里,但竟藏着38个历史名人的故居,包括宋庆龄、陶行知、上官云珠、盛宣怀、宋子文、蒋介石、田汉、荣德生等,在当年堪称名流社区。如果你把其中每幢房子主人的故事“深扒”一遍,可以对整部民国史了解个七七八八。
  天平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狭长地块的中轴是乌鲁木齐南路,西部大部分是花园洋房,过去住的多是国民党要员,比如毛人凤,或是富商巨贾。乌鲁木齐南路以东大部分是老式里弄,石库门房子,住着普通市民和白领阶层,左翼文人也很多,比如胡风、田汉、萧红和萧军。还有一些中共地下党活动的革命遗址,因为藏在民居里不易被当局发现,“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故居就在那里。也有一些公寓和联排,克莱门公寓当年是上海名媛的寓所。中部是四大家族的豪宅,蒋介石宋美龄的‘爱庐’、宋子文、孔祥熙的旧居都在中部。”
  如果你用足迹去丈量一下那段历史,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
  宋子文在上海有多处住宅,最喜欢的是两栋法式洋房,其中一处是东平路11号,建于1928年,二层有大露台,宅前有大花园。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时,宋子文购买了东平路9号的洋房,作为新婚礼物送给妹妹,就是著名的“爱庐”。几年后,孔祥熙又买了东平路7号的一幢北欧风格的洋房。蒋宋孔三家住得很近,曾有一段“蜜月期”,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内里矛盾重重,争斗不断。
  盛宣怀故居也在天平社区、淮海中路1517号,从宋子文故居步行过去,不过十来分钟。很多人知道宋子文早年和盛七小姐的一段情,因家世落差受阻。宋子文约盛小姐私奔时,盛小姐给了他一袋金叶子和一个承诺,如果革命成功,回沪可成婚。如果用今日的眼光看,盛小姐算是优秀的“风投”,投的还是天使轮,可惜创业者没兑现当初的“股权”,另娶了他人。
  宋子文在东平路置业时,盛小姐已经不住在淮海中路的豪宅,盛宣怀去世后房子由儿子继承,1929年被国民政府收回,赏给了蒋介石的爱将。盛家衰败,宋家崛起,也就在十年之中。
  天平社区还曾是左翼文化的“大本营”,胡风、两萧、田汉都曾生活在这里。这些左翼干将的涌现,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立场,加上高举阶级解放以及人类彻底解放的大旗,让当时的统治当局不满。田汉的《卡门》虽然好评如潮,但只公演了三天,第四天就遭到当局的禁演。
老建筑里的现世烟火
  建国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住房困难,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平方米。老洋房和公寓涌入了“72家房客”,车库、亭子间都成为一大家子几口人的栖身之所。
  逼仄的住房条件迫使居民绞尽脑汁腾挪,上海人向来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房子里搭建阁楼,占用公用部位面积,洋房渐渐不堪重负。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话用来形容老洋房也很合适。外在是巴洛克或新古典主义风情的老洋房,内里已经千疮百孔。
  随着90年代起历史建筑保护被提上日程,有人提议,将住在老洋房里的居民动迁出去,把这些见证了民国历史的名人故居保护起来,成为一座座纪念馆。但若如此,缺少人气、失去居住功能的老洋房,就变成了一件件古董,寻常人家的烟火气能让历史建筑保有活力。欧洲很多百年建筑至今仍在“服役”,居住功能并没有退化。
  今年2月3日,市委书记韩正实地调研上海历史建筑风貌区保护工作时提出,要以城市更新的全新理念推进旧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处理好留、改、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历史建筑保留保护与改善旧区居民居住条件的关系。一条首要原则就是,要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换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街道工作人员说,“老洋房的生活设施肯定不比新建的高楼大厦,很多居民已经搬出去住了。但天平社区的老洋房很多都是学区房,徐汇区最好的四所公立小学有三所在天平,所以居民要把户口挂在里面,舍不得卖。他们也不能让房子空关,就租给别人,租客素质参差不齐,对老洋房的损害很大。”《梦想改造家》摄制组曾找过天平街道,这里洋房的改造难度五颗星,太适合设计师展才了。
  2015年上海启动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计划,去年天平街道完成了五处小区综合治理。区房管局和街道共同推进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衡山路700号原贝当公寓就是一例,在去年底完成整修后,恢复了本来面貌。为了恢复原先的格局和建筑风格,工作组查阅史料照片,确定当年建筑的细节,比如地砖的纹样、玻璃的种类、涂料的颜色、外墙的花纹图案等等,做到整旧如旧。“地板、玻璃、瓷砖都要按老照片的样子去特别定制,现在早就不生产当年的款式了。很多家庭装了铝合金窗,和老建筑不搭调,远远看过去很突兀,要恢复成当年的铁艺雕花窗框。”整个治理工程投资巨大,政府承担了大部分费用。
  “整修了几个月,居民再回家时,就像《梦想改造家》里那些业主那样,心花怒放,眼睛里都是光。他们说住了这么多年,从来不晓得自己家的房子原来是这么漂亮的。”治理工作的目标不仅是要保护历史建筑,还要实现居住功能的改善,让居民生活更舒适。反过来,居民也会有使命感,自觉保护好所住的历史建筑。
  居住是老洋房最大的功能,有人住的建筑就没有退休,还在承担它的使命,为寻常人家遮蔽风雨,而现世的烟火也在滋养老建筑,给予它持续的生命力,见证更绵长的历史。
文艺名流续写当代故事
  天平街道的大妈和别处不同,说起某某当红明星,会轻轻来一句,阿拉经常看到的,口吻是见惯世面的淡定。确实,这里的法式梧桐、老洋房营造出怀旧气质,吸引了不少电视剧组和广告摄制组来此取景。居民出门买个小菜,就看到小花旦、小鲜肉在马路上拗造型。
  不少本土籍明星和这里渊源颇深。上海演员孙俪住在嘉善路一带的豪华公寓。上海男神胡歌的母校向阳小学,是徐汇区公办小学中的f4之一,也在天平街道。他中学就读的市二中学就在永康路太原路一带,不少居民看着这个清秀男孩长大。除了当红明星,天平还住着不少老一辈艺术家,现年96岁的常青女神秦怡就居住于此,是社区的文化志愿者,已经故去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也在这里安度了晚年。
  天平街道的文化名流很多,一些明星和艺术家是住在这里,一些是在这里工作。很多文化名家看中这里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底蕴,会把自己的工作室设在天平,比如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马晓晖。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中国画院都在天平,还有上音附中等艺术院校也在这里。
  从2007年起,天平街道成立了“名家坊”,将居住或工作于此的文化名流聚到一起,走进基层,向居民展现艺术的魅力。最初只有尚长荣、秦怡、茅善玉等十多个文艺名家,后来扩展到30多位,包括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二胡表演艺术家马晓晖、京剧名家王佩瑜等。10年来,“名家坊”受到天平人热捧。
  “名家坊”走进社区的方式,一是邀请名家来给市民做讲座,尚长荣做客这里谈谈京剧艺术、辛丽丽讲讲海派芭蕾、赵丽宏带着新作分享创作历程……居民们对自家房子的历史很感兴趣,街道就请来专家聊聊“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听众们还会和专家交流自己听说的版本。二是请京剧院、沪剧院等艺术院团辅导文艺爱好者,沪剧院知名演员经常到位育初级中学辅导学生社团。第三是名家对接项目。比如剧作家徐维新每月在天平开展两次滑稽沙龙交流活动,还将上海绕口令推广进襄一幼儿园和向阳小学。社区还和京剧院、上海中国画院等文艺机构协商,开放市民体验日活动,成为“没有围墙的艺术殿堂”。
  “居民被文化名家的魅力吸引,想近距离感受艺术熏陶。而文化名家也乐意走进社区,把天平当做艺术的试验场,在这里试水他们的新作,滚一滚,看看市场反应,他们很愿意倾听居民的反馈。”
  秦文君新创作的儿童剧《小熊包子》将在马兰花剧场上演,目前在紧张排练中,儿童艺术剧院在社区文化中心举行了剧本朗读分享会,试验观众的反响。茅善玉的沪剧交响音乐会在南模初级中学彩排,也向爱好者开放。
  这片昔日诞生过左翼文化的“名流社区”,如今并未褪色,依然引领着海派文艺风尚的潮流。   
“网红”街区是这样诞生的
  去年秋天,岳阳路、余庆路等几条年过百岁的老马路突然成了“网红”。原因是在市民拍摄的照片中,梧桐落叶铺满这几条路面,像是给马路盖上一条金黄的毯子,衬上洋房掩映的背景,感觉穿越回了张爱玲笔下的老上海。
  2013年秋冬交替之际,徐汇区首推落叶景观道保洁试点。至去年全市增至18条的落叶景观道路中,徐汇区有7条,集中在上海最大的风貌保护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余庆路(衡山路—康平路)、衡山路北段单侧(宛平路—天平路)、岳阳路(建国西路—东平路)、复兴西路(高邮路—永福路)、永福路(复兴西路—湖南路)、湖南路(永福路—武康路)、武康路(湖南路—五原路)等。
  这些落叶景观道多半在天平街道,这里成了“网红”社区。落叶点缀了百年马路,人们踩在落叶上,簌簌作响。游人经过余庆路的百代小红楼、鲁马滋咖啡馆,经过东平路的宋子文宅邸、普希金纪念碑,这里看不到外滩建筑那样的大理石和浮雕外墙,但房屋的门窗把手上却有细致的雕花,低调而雅致。
  2016年11月,社区做了一场“闪回1912”海派文化秀:在金黄的落叶铺满街道,黄包车夫在街头穿梭,卖花姑娘和报童在大声叫卖,穿着民国服饰的情侣合撑一把伞漫步街头……置身其中,人们好像真的穿越回了岳阳路1912年筑路之初,让经过的路人频频拿起手机拍个不停。
  据说,天平社区“找了同济大学表演系的学生,穿着年代装逛马路,事先和咖啡店、花店等商家也商量好,穿民国装招待客人,不能出戏。没想到市民比我们更热情,一些女士在预热阶段知道了我们这个活动,当天一早自发穿着旗袍来加戏。”海派风情潜移默化。
  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创意活动,让昔日的历史风貌区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地标。公众号热推的“上海最文艺的n家咖啡馆” “建国西路上的n家小资西餐馆” “永嘉路上的文艺去处”之类的网红文,十有八九是在天平社区。
  戴着小礼帽,穿着过膝长靴的摩登姑娘,喜欢在春日阳光和煦的下午,坐在永嘉路或建国西路的咖啡馆室外,点上拿铁或伯爵茶,在朋友圈晒晒心情。虽然她们未必感兴趣萧红和萧军的恩怨情仇,上官云珠的传奇人生,蒋孔宋几家的宫斗,但有梧桐和咖啡就够了。
  “景观街道背后有不少功夫要做。你看到的花坛,以前可能是个居改非的大饼摊,分分钟‘出戏’。我们‘五违四必’整治的一个重点就是街道治理,第一轮扫了七条街道,房管办、城管、派出所、市场监管所联合执法,关停居改非的商铺,整改了200多处,今后会进一步推广。”街道介绍。
  早点摊走了,什么店填进来?“我们主要是维护风貌区的历史韵味,商业色彩比较淡,招商时会偏重咖啡店、面包烘焙房、花店、饰品店等,不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符合风貌区的气质。”街道工作人员表示,今年3月,建国西路“建业里”和永嘉路“永平里”将陆续开业,将打造成人文版的新天地,聚集精品酒店、咖啡馆、西餐馆和洋服店,汇聚着浓浓的海派气息。“有点像新天地的模式,但不会像那里商业氛围这么浓厚,会更具历史人文色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