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家房客》: 春回大地,笑回人间-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经历了肃杀的“文革”,老百姓们太需要欢笑了,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渴望,畅畅快快地开怀大笑,这一最基本的需求,此刻竟变得如此珍贵而迫切。
作者|王悦阳
在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王汝刚眼里,经典之作《七十二家房客》永远是一个奇迹。1978年,年轻的王汝刚走进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之时,正好赶上滑稽戏十年禁锢后的第一个高峰。“文革”中被解散的剧团纷纷恢复,文化饥渴的市民对滑稽戏充满了渴望——“只怕你不演,不怕不卖座,演就有人看”。当时,这一情景被上海人戏称为“饿煞戏”。 作为“文革”后第一出上演的大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真正创造了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经典场面。从最初的南市区工人文化宫移师到邮电俱乐部,观众席从800增加到1000,每天两场演出,仍然“供不应求”,只能不断加演——没想到刚放出消息说周日加演日场,三个小时不到,所有的票又全卖光了……当时戏里有个跑龙套的演员要结婚,去房管所申请,人家一听说他是这个戏的演员,大开绿灯,两张票子就搞定了优先分房权,最后换到了一个亭子间!这段往事听上去像个段子,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足以印证这部戏在当时的影响力。
经历了肃杀的“文革”,老百姓们太需要欢笑了,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渴望,畅畅快快地开怀大笑,这一最基本的需求,此刻竟变得如此珍贵而迫切。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了文艺的春天。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滑稽戏的又一次辉煌,离不开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推动与助力。1987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系列广播节目《滑稽王小毛》,王汝刚以一口苏北腔上海话,塑造了风趣诙谐、足智多谋的社区热心人形象王小毛,从此成为江浙沪地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当时,滑稽戏演员除了剧团的演出之外,经常要去工厂、机关、企业等慰问演出,还要在电视台、电台拍摄、录制各类小品、独角戏等艺术作品。更有甚者,滑稽演员还投身电影,吴媚媚、王汝刚等人参演的电影《股疯》,成了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之作,反映了股票这一全新事物在中国老百姓生活中出现之后的喜怒哀乐。随后,从《老娘舅》到《红茶坊》、《开心公寓》……那几年,大街小巷,天南地北,几乎都能听见或看见滑稽演员的节目。
但在上世纪末,滑稽戏和所有舞台艺术一样,走入了低谷。创作滞后,好戏难求,观众和行家都认可的精品力作更是缺乏。就在这时,北方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横空出世,回归剧场,继承传统,摒弃浮华,传承创新……郭德纲的成功之路,给了中国喜剧人新的思考与感受。没有积累,没有生活,功底不扎实,就没有能力创作精品,就没法到群众中去。滑稽艺术向剧场的回归,也正是回归生活,表现生活,重拾文化自信的体现。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