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 民族精神的时代符号-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女排精神不单单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即便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女排精神是你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撰稿|王泠一
北京时间8月21日中午,随着中国女排定胜局,中国代表团获得了里约奥运会的第26枚金牌,并以此收官。随即,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辉映着美丽的女排姑娘如此灿烂多骄。几乎与此同时的华夏大地,“女排精神”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网络内外的头号热词;它穿越岁月、穿越乡愁,直抵我们的心头和泪腺。
对于女排精神,这支年轻的金牌之师主帅郎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女排精神不单单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即便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女排精神是你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笔者和绝大多数60后一样,从1981年起就知晓“铁榔头”郎平那代女排(即第一代的老女排)“三连冠”“五连冠”的动人故事和朴实无华的女排精神。更准确地说: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符号,她早就不仅仅属于女排姑娘,而是属于迈向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社会。
假如没有中国女排
假如没有中国女排这支金牌之师及其悬崖重剑的盖世气魄,本届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将失色不少,“痛失金牌”异化为“喜得铜牌”,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总结中,也已经明确批驳了“金牌无所谓论”。
这届奥运会,体育迷和观察家们都很吃惊于英国的崛起——在金牌排行榜上超越了中国位居第二。有人质疑这个“脱欧的没落帝国”怎么一下子“脱胎换骨”了?也有媒体简单地解释为“上届奥运东道主的红利”。而以笔者接触的英国智库提供的见解表明——奥运竞技战略是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同于文化软实力战略;金牌数则被视为国家能力的象征和骄傲,奥运冠军、功勋教练所得到的国家表彰和艺术家、科学家相当,即不仅有物质奖励、科研(训练)经费保障,还有一系列荣誉安排设计直至获得皇家颁发的爵位。与此同时,英国还是很多奥运竞技项目如拳击、跳水、乒乓球、自行车等的发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规则的话语权,其奥运选手对新规则的适应性也明显强于他国选手——如本届奥运会上,英国选手就在跳水项目上从中国队手中夺走一枚金牌。有意思的是,英国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其国际参赛却分成四支球队,即英格兰队、苏格兰队、威尔士队和北爱尔兰队,往往因力量分散而在欧洲杯和世界杯上难有建树。奥运会上则是一个统一的英国代表团,劲往一处使,升起的都是米字旗;从来没有听说英国选手会眉开眼笑地说“重在参与”。而且英国人更在乎更快、更高、更强,能“顺风比赛”则决不会去欣赏什么“力挽狂澜”。当我国国内有思潮在质疑“举国体制”时,英国却将其搞得扎扎实实!
现在看来,除了印度之外,各个大国和传统体育强国,都极其重视奥运会战绩以及冠军选手和运动队对国家荣誉、公民意识和青少年价值观的激励作用。对发展中的新兴大国中国而言,中国代表团在里约和未来东京奥运会上受到的挑战、不公平待遇、话语权缺乏,完全是中国涉外环境的一个缩影——即饱受当今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以及西方主导的话语系统压制。面对这种严峻挑战和莫名歧视,需要“亮剑精神”。郎平统帅的这支中国女排似乎天生就有这种民族气质和时代风范,它甚至在小组赛前就不被业界看好;但悬崖决战却每每起死回生。
惊心动魄也好,回肠荡气也罢。八场拼搏——屡败屡战、绝地反击、超级逆转……我相信任何人如果能够坚持看完中国女排的里约比赛直播,就不必去医院体检了,因为你的心脏一定和郎平一样强大。尤其是能够看晚最后一周的淘汰赛3∶2胜巴西队;半决赛3∶1淘汰荷兰队;决赛3∶1赢塞尔维亚队;可以说每一场胜利以及过程中的相持、胶着、窒息,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精神洗礼。
女排精神早已超出体育范畴
中国女排惊天逆转东道主、杀进里约四强之后,半决赛直接面对的就是小组赛初战对手荷兰队。这也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阳光球队,她们一身的橘红仿佛就是鹿特丹海边旭日的初晕;甚至,她们在小组赛对中国队还以3:2力拔头筹。但这是女排半决赛,而不是男足之间的较量。
时隔12年再度入围奥运会的荷兰队除了血气方刚,在战术素养、指挥艺术和大赛经验方面和中国女排是有相应差距的。只是调研显示:人们对于中国女排的出色表现,已经百分之百地满意了;反而对这场半决赛没有太大的奢望,郎平最初的目标也就是尽可能地夺得奖牌。
然而中国女排全队已经被豪情激活,同时大洋彼岸的祖国人民对于女排精神的集体记忆也在一刹那间深情复苏。“这也能心心相印吗?这也能爆发为比赛能量吗?”输球之后,复旦大学的荷兰留学生不解地询问我。“当然!网络、微信不只是传递个人情绪与负面信息,也会唤醒集体意识和心灵向往。郎平也说了13亿中国人民都是女排姑娘的后盾,所以对于场内嘘声格外具有抗压性。至于中荷女排较量的四局比赛,每局比分只是两分之差,而中国队最后胜出,就是指挥定力和意志力比拼的结果。”
我一并告诉荷兰以及其他几个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最管用的力量曾经来源有两个——雷锋精神和女排精神。前者对道德有持续性的要求,但对能力贡献尤其是个人能量的表达是随遇而安的。而后者在道德和能力方面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甚至对于能力就是要求更快、更高、更强,以不断突破和超越自身。前者带有更多的生活元素,后者则有更多的事业品质。留学生们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于1978年,我告知她们——女排精神就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笔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和奥运大家庭缘分挺深。
那是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这样中国女排就有机会在更多的国际大赛中露面。当时,中国男排战绩有所滑坡,而中国女排却不断取得好成绩,逐渐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集体项目之一。那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人们却发现包括商品、货币、留学、体育等交流要素在内,要走向世界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都得付出足够的代价、实力和血汗。于是,体育界就当年群众基础雄厚和竞技水平尚可的足、篮、排集体项目,提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根本目标。很快,就在1979年,中国女排战胜世界强队日本队,首夺亚锦赛冠军并得以成功进军世界排坛,成为中国的“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
中国女排的“冲出亚洲”有极大的象征意义,直接点燃了国人走向世界的勇气和自信。多年后研究者回顾:当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状态,但中国朝哪儿走和以怎样的姿态走,却并不明朗。此时,中国女排站了出来,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就是走向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以团结一心、国家为重的集体主义姿态去拼搏。
其实在1981年,中国的跳水、体操和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也取得了许多辉煌业绩,但排球因其集体作战以及对抗的激烈程度,还是带给国人最深的触动。于是,当北大学子在未名湖畔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青春口号之后,全国兴起了学习中国女排英雄的热潮。这一年,中国男排取得世界杯参赛资格;而郎平所在的中国女排更以7连胜首夺世界杯。中国人的自尊、自强在排球赛场酣畅淋漓的扣杀中得以体现。
排球世界杯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中的排球赛,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个大型排球比赛。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时,国人和官方媒体都很在乎的还有道德情操与完美能力相统一的国际认定,如重点报道的袁伟民获“最佳教练员奖”,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奖”“最佳二传手奖”“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中国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两次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国人扬眉吐气的崭新篇章。
实现历史性的五连冠后,女排精神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早被国家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实际上,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体育竞技范围,而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如当改革开放之初,国人普遍意识到与世界的极大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之际,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就果断号召全国人民一起来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看着女排姑娘们一次一次飞身鱼跃救球,一次一次带伤参加比赛,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激励了各个行业,鼓舞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
健康美丽的中国新女排
女排精神从出世到横亘于今,之所以生生不息、感动中国,就在于其在与世界坐标的对照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合理位置,总是在合适的方向寻求突破。女排,其实还是中国社会最早谋求西方先进的领域。
历史这样记载:中日尚未建交之际,中国排协就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准,于1965年4月邀请了大松博文来华一个月,协助训练中国女排。大松博文,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体育界最早的西方外教了。这是一位东方排球界的传奇人物,在当时世界排球推崇攻势打发的时候,他强调防守制胜,采用大强度、高密度的“魔鬼训练法”,结合新创的勾手发飘球、双手垫击、滚翻防守、小抡臂扣球等新技术,将一群工厂普通女工训练成“东洋魔女”,使日本女排在1962年世界杯排球赛中获冠军。他的成功,使世界女排领域出现了一个成熟的亚洲打法,并在之后启发了中国女排迅速崛起。1964年10月,在日本举行的第十八届奥运会上,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0月23日,日本女排与苏联队进行决赛时,东京万人空巷。在大松博文的带领下,“东洋魔女”再显神威,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为日本夺得了奥运会女排赛的第一枚金牌。这场比赛创下了日本国内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而当时的日本女排还创造了排球运动史上连胜175场的奇迹。
在对中国女排的援教训练中,大松博文不断给中国球员扣球,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频率之高、角度之刁,都是中国排球界闻所未闻的。当时的中国女排队员作风已经硬朗,训练中顽强扑救、毫不松懈,直到精疲力尽、倒地不起。他的训练方法、训练思想和训练作风,在中国排球界乃至体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该记住这位国际友人,他给中国女排带来新的训练方法,锻炼了她们的精神意志,奠定了中国女排日后成长和腾飞的基石。
当然,大松博文的魔法训练也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后来,郎平一代的女排运动员在实践中的最大挑战就是伤病频频。尤其是下肢和膝盖在比赛中严重受伤、动辄手术,往往成为体育报道中令人心悸的头条。这既有加强下肢力量训练的功力需要(主要手段是肩抗扛铃反复下蹲又迅速起立),也存在着对肌肉疲劳、心血管衰弱以及神经麻痹等现代运动医学认知的盲区。何况,一味强调“轻伤不下火线”和“意志力之上”,更有可能缩短优秀选手的运动生命。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2004年,尽管在那一年的雅典奥运会上,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在决赛中以3∶2逆转俄罗斯队——但也就是在奥运会前的备战中,在福建漳州与女排队员集训的第一高妹赵蕊蕊在训练中起跳拦网不慎受伤,后来被诊断为疲劳性骨折。然而雅典奥运会首场对阵美国女排,仅仅经过140天恢复的赵蕊蕊执意要首发出场,在做一个“背飞”动作着地时右腿再次骨折,当时她就忍不住疼痛,在队医帮助下退出了赛场,而她的首次奥运之旅也就这样早早结束了。
2013年郎平再次统帅中国女排之后,虽然面临着在亚洲排坛还会输球韩国队和泰国队的窘境,但她并不谋求立竿见影,而是一方面不拘一格觅人才(朱婷就是2014年直接从国家青年队选入),另一方面科学训练、对接国际排坛先进潮流。早已熟悉运动医学、训练规律、东方体征、合理强度等科学的郎平,果断废弃了一些不科学、容易导致伤病的落后训练法(如杠铃下蹲),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能恢复手段和理疗措施,直接聘请美国运动伤病预防专家和骨科治疗权威,为女排的高强度训练和世界大赛上的强强对抗提供了科学保障。在本届里约奥运女排的最后决赛中,塞尔维亚队除了战术应变能力、大赛决赛底蕴不如中国女排之外,两队随赛医疗团队准备和平时预防保障能力的差距,也是郎平团队能够最后夺冠的护航元素。所以在夺冠后的第一时间,也是多年征战中拼搏出来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发自内心地对媒体赞赏郎平——除了伟大的女排精神,郎平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大赛、决赛中消灭了大面积的运动员伤病,给我们一个阳光、睿智、美丽、健康的中国女排。(作者为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主编)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