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封面 > 正文

魔都幸福感的n个细节-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8-01-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居住在上海,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背后,是一座城市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所做的努力。

记者| 应琛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幸福就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食品安全、交通便利……居住在上海,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背后,是一座城市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所做的努力。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更高要求,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需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聚焦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环境、文化等领域,紧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工作一件一件办实办好。


牢筑养老、健康避风港

   “舒适感”与“安全感”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上海这座城市为民众提供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无疑是一道防护屏,仔细妥帖地为百姓筑牢最亲近、最熟悉的避风港。
  上海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城市,据市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457.7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1.6%。为应对老龄化,上海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去年介绍,上海要在中心城区重点推广“长者照护之家”,建成嵌入式、多功能、小型化社区养老设施,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综合的养老服务。另外,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要提供“一站式”综合为老服务,统筹、链接各类社区为老服务资源,辐射服务社区老年人。同时,考虑依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形成全市通用版 社区特色版的“养老服务包”,通过这个“养老服务包”,让全市老年人碰得到、摸得着、用得上,能够知道自己可以寻求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到哪里以及用什么方式能够获得相应的养老服务,解决养老实际问题。
  截至去年底,54家长者照护之家全新露面,累计建成长者照护之家127家,让很多老人在家门口得到了短期助养服务,实现了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的各街镇全覆盖。
  朱勤皓指出,上海将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同时,社区托养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将达到100%;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到2020年,上海养老服务机构中(包括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养老护理人员要新增4.5万人,养老护理人员全员的持证上岗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中,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持证率要达到30%以上。形成一支规模与需求相适应、年龄梯度适当、等级比例合理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
  提起看病,大城市的患者,最怕大医院挂号难、住院难。除了床位紧张,按照传统的方式,手术前的各种检查也要耗去患者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就做出了自己的改革创新。
  为了让住院患者在入院前、住院中、出院后的全流程“刷”到更好的获得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率先启用首个双轨制、集约式出入院服务中心。中心针对患者术前待床日较长、入院准备事项繁琐易遗漏、出院后长期随访不便等“痛点”,提供从入院登记到出院随访的“一站包围式”服务,让住院患者跟着医院走变为医院围着患者转。
  过去,患者入院检查通常需要一到两天。而现在,门诊医生开出入院通知单以后,在门诊就提前开好入院检查项目单,一旦医院有床位,出入院服务中心会立即通知患者第二天住院。同时,医院在电脑系统中调出患者资料,根据门诊医生开出的检查项目单和检验科、ct室等检查科室预约检查时间段。患者在入院第一刻就能进入检查环节,当天完成手术前检查,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日和平均住院日。一站式出入院服务中心运行以来,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为患者节省了花费。
  在医疗改革领域,上海是试验田。为了推进分级诊疗,引导患者到基层医院合理就医,最近,上海新华医院的儿内科医生们,多了一项任务——“互联网排班”,通过云儿科医联体系统,新华医院的儿内科医生,将成为社区医生的“最强外脑”。
  这一创新的医联体模式,先期在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杨浦区市东医院和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个医疗机构试点,三甲医院分属三、二、一级医疗机构。这样的诊疗模型既可以让新华医院兼顾本院的医疗任务,又可以为有需要的基层患儿服务,而医联体内儿科医生则起到了鉴别诊断与分级诊疗的功能,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寻求三甲专科医院医生的支持,以及拥有便捷的绿色转诊通道。
  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说,“如何让三级医院儿科医师的效率发挥到最大?我们想到的方法是,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三甲医院儿科医生资源下沉,在适用于全科/儿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指南的规范指导下,完成儿科医联体内的分级诊疗。这应该是现有条件下,规范、有效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路径。”
  目前,上海已成立起覆盖全市的五大儿科医疗联合体。其中,新华医院负责牵头组建北部四区——杨浦、虹口、宝山、崇明的儿科医疗联合体建设。技术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上海的医联体建设,正在为给市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旧房综合改造,老房也能很舒心

  对于有着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来说,住房也是事关幸福感的大事。上海市高度重视市民住房困难问题,始终重视旧住房修缮改造工作,不断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重点推进的是成套改造、厨卫综合改造、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等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计划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约15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30万户。“按照这个目标,我们将推进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切实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纳入了2018年的市府实事工程,计划任务为3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6万户。”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监督处(历史建筑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2018年旧房改造项目还包括:完成2500万平方米郊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目前,上海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已经转移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方针上来,以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先,同时尽最大努力建立机制、创新办法,改善旧区内群众居住条件。
  记者了解到,根据城市有机更新的工作要求,2018年上海市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的推进重点是依据《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技术导则》明确的工作内容,加强上海市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工作的推进,做到“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各区开展旧住房综合改造的积极性都很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探索修缮改造形式,结合小区综合治理形成了不少有亮点的特色项目。该负责人还表示,2018年他们将继续积极创新改造机制和方式,推进历史风貌保护街坊内部整体改造、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等各项保留保护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试点工程和政策研究完善。


幼有所育,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上海这座经济高速发展的都市里,每一个家庭,都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了期待。过去几年,上海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成效得到了市民和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统计显示,上海现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学校和大学3350余所,从在园儿童到博士生的各级在校学生267.5万人,专任教师近20万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935所,每年结业生近200万人;老年教育机构5883个,每年接受教育服务老年人770余万人次。
  为适应“二孩”政策和人口变化趋势,上海新增独立法人幼儿园301所,基本实现常住3-6岁幼儿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全覆盖。二级一类水平以上幼儿园占75%,一级以上水平占比超过30%,保教人员100%持证上岗、100%接受在职培训。
  同时,为了回应市民非常关心的“0-3岁孩子的照护问题”,从2017年12月到今年1月9日,上海市教委和新闻媒体、相关专业机构共同策划并联合推出了“幼有所育——16区16讲”科学育儿巡讲活动,邀请上海市教育、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养育问题答疑解惑。未来,上海市教委等部门还将会把更多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同时,上海各相关委办局和工青妇等组织,将进一步形成合力,合力破解“幼有所育”的难题。
  2018年,“爱心暑托班”也将继续作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
  “较之往年,2018年暑托班将出现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暑托班由团市委牵头变为团市委、市教委共同牵头。二是办班规模由往年的400个,扩展到500个,这就要求我们更规范、更安全、更普惠。”上海团市委副书记刘刚介绍。
  在扩大受益面上,刘刚介绍,“今年起,我们将探索和推进将暑托班工作纳入街镇工作职能,根据需求适当扩大街镇办班点容量。在实现街镇办班全覆盖之后,吸引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独立主体举办暑托班,在服务本单位职工过程中扩大服务对象数量。”
  在汇聚各方力量方面,“我们将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鼓励专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办班。吸纳爱心企业对暑托班的支持,并确保这些资金资源全部用于暑托班运营。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力度宣传暑托班特色工作,吸引更多参与力量。” 刘刚表示。
  在推进规范运营上,“将进一步优化机制,逐步形成统一标准。一方面,制订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制度,推进规范运营。另一方面,建议更加明确各方权责,将办班绩效纳入各方考核。同时拓展课程内涵建设,将非遗传习、科普教育等内容充实到办班内容。” 刘刚补充道。


公共交通的“上海之最”

  要问在上海出行到底有多方便,从一组数字中可见一斑:这里有全国最长的轨道交通——在2015年中国地铁城市榜单上,上海以617公里运营里程占据全国第一宝座,中心城区每隔600米就有一个地铁站;这里还有多达1450条的地面公交线路,在中心城区也已基本做到500米半径内站点的覆盖。
  与此同时,这些年,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公共交通越来越成为大多数老百姓出行所倚赖的主要交通方式。如今,在上海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所占比例已超过50%。畅通便利的城市交通正在成为智慧城市走向现实的突破口,从而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
  2017年,上海地铁路网共运送乘客35.34亿人次,日均客流968.13万人次,同比增长4.02%,单日最高客流1186.67万人次。为缓解地铁在高峰时段的过度拥挤,申通集团通过扩大列车编组、加快增购车辆、改造信号等设施设备,提升地铁网络运能,缩小发车间隔。自2015年到2017年,申通集团共增购列车1200余辆。现在,在高峰时段,上海轨道交通发车平均间隔时间为2分55秒,10条线路已缩短至3分钟内,11号线已缩短至2分钟。2017年1月至10月,列车正点率99.97%。 
  日前,记者从上海市交通委获悉,“上海交通”手机应用app已正式发布。这一款app集成了实时公交、地铁、路况、轮渡、机场巴士等相关信息,基本实现包括步行、公交和驾车的出行路径规划。
  除了便民查询功能外,“上海交通”app还提供实时交通资讯。据悉,下一步还将进一步融合对外交通信息的对接,完成铁路、机场等信息的接入,以进一步丰富出行信息查询功能,提供市民一站式的交通出行以及资讯服务。


房前屋后变公园

  点滴绿意汇聚成一座生态之城,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重要基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城市森林。围绕这一目标,上海各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都作出了相应的安排,苏州河两岸、绿色步道、郊野公园等等规划接连推出。上海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为民、利民、惠民的主要途径,接地气、得民心,市民居住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不断增强。
  “绿色”是全球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演讲中特意提到了上海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所做的工作。“环保投入相对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7年保持在3%左右,建成了一大批污水、固体废物、废气治理等环保工程。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近10年来年均下降4.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近三年来年均下降1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上世纪末的3.6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7.8平方米。”
  上海2035总体规划出台——到2035年,上海将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远景令人充满期待。按规划,2035年的上海,新建建筑全部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到目前的1.6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现在翻一番;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为了建设“生态之城”,上海正在努力成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城市。
  去年的生态工作重中之重是“河长制”的推进。从整治进度来看,河长制的倒逼作用显著:全市列入整治计划的1864条段1756公里中小河道,已全部完成“一河一策”编制;相关水利工程已完成1377公里,占总量的78%;沿河“五违”整治完成347.3万平方米,占总量的99%;污水管网新建完成288公里,占总量的93%;工业企业治理完成1748家,占总量的87%。2017年9月,上海市水务局宣布,上海已实现河长制的全覆盖,提前16个月完成了中央的部署要求。
  同时,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城市的普遍选择——听鸟叫蝉鸣,看花开蝶舞,无论散步、快走或骑车,行在其间非常惬意。根据上海市的绿道专项规划,到2020年,全市要建1000公里绿道,到2035年,这个数字还要翻一番。可以说,绿道如同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上海全城一片片原本孤立的绿荫,在打造城市慢行系统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休闲空间。2018年,上海还要新增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建设绿道200公里。
  在一座超大型城市里,还能听鸟鸣、闻花香,“上海式”的幸福,别有一番风情。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