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责任, 是将大伙儿带往正确方向 ——“vip陪练”创始人兼ceo葛佳麒访谈录-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年轻的少帅表示:由于资金充足,创业项目从小舢板变为了大轮船,但“革命尚未成功”,眼下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行业领先以及避免航行途中的暗礁。
记者|丁曦林
葛佳麒,“vip陪练”的创始人兼ceo,一个不走寻常路的“音乐怪才”。
念大学的时候,他就开了11场个人演奏音乐会,还参加了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夺得艺术家组“全球第六”;也是大学期间,他加盟电视台《达人秀》《舞林争霸》,非常玩命,经常一干就是通宵达旦;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大学念至三年级,他决定辍学,应聘去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音乐总监。在这个特立独行的“音乐动物”看来,玩音乐,文凭算什么,“真爱”才是奔向未来的通行证。貌似呆萌的他,实则内心狂野,创业于他是一种必然,所以他才会放弃旁人羡煞的百万年薪,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撸起袖子自己干!
在接受我专访的前不久,他领导的“vip陪练”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互联网 音乐教育”的服务机构,硬生生将一个“小生意”做出了大市场,已经集合了一支数千人规模的专业陪练师资,针对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古筝开展在线陪练,吸引了超过14个国家数万名琴童成为其付费用户;在他们的移动终端平台上,日均排课量上万,预计两年内,日均排课量有望达数十万节。此时此刻,葛佳麒才刚过而立之年。年轻的少帅表示:由于资金充足,创业项目从小舢板变为了大轮船,但“革命尚未成功”,眼下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行业领先以及避免航行途中的暗礁。融资到位后,自己的职责与以往也有所不同,要将规模化的公司业务布局调整充实到良好的运营状态,更要思考如何将“大轮船”带往正确的航向……
与葛总的一席谈话,我能感受到一个企业创始人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思维敏锐,也善于倾听,由内而外洋溢着青春的率性和活力以及目标坚定、意志坚韧。
“音乐引领了我的道路”
《新民周刊》:葛总,你20多岁就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音乐总监,负责将国际上一些知名乐团引入中国市场,年薪高达百万,是什么力量促使你放弃舒适而“自讨苦吃”?
葛佳麒:或许我不安分吧,或者说,音乐是伟大而神奇的,它引领了我的道路。我辍学,是因为对音乐太迷恋了,满脑子只想做音乐,不愿意苟且与平庸。我去文化传媒公司的时候,他们没有音乐部,一张白纸,这反而让我莫名地兴奋,我从零开始组建,一直做到团队和业务都有了相当规模。当年薪涨了,个人财务也自由了,我反而感到失落,一种“无形的玻璃顶”让我徘徊在新的十字路口:要么在既有的部门进一步扩充业务,要么自己出去闯。我选择了后者。合伙人姚立嘉是我的师兄,也是音乐人,与我挺聊得来。中国琴童数以千万计,我俩对琴童的境遇感同身受,知道学习中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开始,我俩就想借助麻省理工声学研究所的一篇论文来自己研制个语音识别软件,这玩意儿“识错”能力蛮高,能“发现”练琴中的错音,我们申请了专利。我们共同想到的创业方向,是针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痛点。就这样,我们的创业项目,赢得了蓝驰的天使资金投资,2014年12月启航了!
《新民周刊》:创业相比就业,意味着搏击风浪,你们航行在蓝海,一路还顺利吗?
葛佳麒:因为闯入的是蓝海,所以没什么参照,需要自己探索。最初我们是研制语音识别功能的软件,后来添加了教学视频的采集和录制,再后来捣鼓出了获得专利的“陪你练”软件。为了吸引用户尝鲜,我们四处赠送,提供免费使用,用户量也明显有了规模,但服务运转了半年多,家长和孩子很少能“坚持”,有的家长还质疑我们是“忽悠”。那时候,我自己上门给用户做各种示范,身兼多职,公司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做过,直面客户,也获得了许多第一手反馈,有利于改进服务,挖空心思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但创业之初就是不断试错,像学游泳,需要在水里拼命折腾,又不能让自己“沉没”。从2014年到2015年,几乎就是“折腾期”,天使资金很快烧得所剩无几,最窘迫的时候,员工工资也发不出,不得不节衣缩食,也不惜裁员。痛定思痛,咬牙坚持,别无选择!我们将服务模本从1.0版升级到2.0版,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才从“陪你练”摸索出今天的“vip陪练”。
《新民周刊》:从1.0版升级到2.0版,从“陪你练”到“vip陪练”,在这段艰难探索中,你或你的合伙人有没有过自我怀疑或动摇?
葛佳麒:有过许多困难和郁闷,也有过许多反思,但我们从来没有过自我怀疑或动摇!但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们推广这个在线音乐培训项目,“风投”业几乎没人相信这样市场细分的项目能够做大,他们没有过做琴童的经历,一下子无法感受其中的刚需。而我很坚信,为什么?我4岁多开始学手风琴,身为“琴童”一路成长走来,对于当年父母朝九晚五管着我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练琴的情景,记忆犹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无论孩子学什么乐器,一旦学了就要坚持,要让孩子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即便将来不做专业演员,起码也是一技之长,有一种艺术修养伴随一生。所以,我知道陪练针对的是学琴过程中所需要的“坚持”,它让“坚持”变得相对轻松,既解决家长的减负问题,也帮助孩子获得进步。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服务,根本上不是替代线下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恰恰是帮助家长实现线下老师“一对一”教学后所迫切需要的课后大量练习。
创业,都是创造价值
《新民周刊》:你们的服务版本创新和升级后,核心价值就在于“陪练”二字?
葛佳麒:是的,“陪练”非常重要,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务价值。小时候学过乐器的人,包括现在陪孩子练琴的成年人,都体会过这样的痛楚:每天练琴,每周回课,孩子挨批评、被骂是家常便饭的事。家长陪孩子练琴,不得不扮得“凶神恶煞”,对着孩子大叫:“指法错了,手腕动作错了!”其实,家长自个儿没学过,理解上也是不够专业的,即便扯破了喉咙,对孩子也无济于事。针对类似的问题,我们抱着解决问题的逻辑苦思冥想,去创造服务价值,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动全世界的音乐老师随时随地为孩子提供专业陪练,无论你预约哪一天、哪一个时间段,都能安排合适的老师陪练,而且足不出户,风雨无阻。我们还有“秘密武器”,就是自主研发的专利“鱼眼镜头”,用户在家里安装后,老师身处再远也都一目了然看清孩子练琴时的手势、动作。如今,琴童的父母们非常享受“陪练”这样的帮手,自己不必舟车劳顿,也不必不懂装懂,舒舒服服便能看到孩子“练琴错音少,陪练效果好”,而孩子也享受着温暖的“陪练”。这就是我们发掘和创造的价值。
《新民周刊》:一种“横空出世”的创新服务,的确让家长、孩子、教师等多方都获益匪浅!据悉,目前你们已经拥有了3000多个专业陪练教师,每天有万人左右的客户约课。这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规模。如此数量的琴童同一天需要陪练,如何确保随时随地约到教师,又确保陪练质量呢?
葛佳麒:首先要招聘优秀的陪练教师,这方面是有专业门槛的。对于我们的招募精选师资的标准,简而言之,有着三道关:一是初筛,验明报名陪练者的专业背景,在哪个院校、哪个专业学习,专业考级如何,能力如何等,对于不合适的,一律剔除,绝不容许滥竽充数;二是培训,根据网上视频陪练的教学要求,公司对陪练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培训,也明确提出“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切实提高服务技能,力求陪练服务规范;三是考核,所有上岗提供陪练的老师,都需经过上岗测试。即便“三关”都过了,可以上岗了,也不意味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客户接受陪练服务后的即时反馈以及服务质量的跟踪评级等,也是保障陪练教师队伍质量的必要措施。
决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
《新民周刊》:你们站到了互联网音乐教育的“风口”,投资公司十分看好你们,他们也必然希望你们的业务具有高成长性,并且最终实现“上市”。你怎么看待这些?
葛佳麒: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刷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确,我们适时做对了项目,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生态,分享了新技术带来的红利,公司前景是令人看好的。但我心里很清楚,教育产业是特殊的行业,决不能以利润为唯一目标,而要想得更远,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通过陪练帮助一代代琴童培养音乐修养和艺术心灵。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们公司上下应该达成共识,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价值观:“上市”是公司经营中的阶段性目标;更应坚持的长期目标,是将公司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音乐培训行业的“no1”,为此,我们将不间断地开发音乐培训的增值服务项目,创建更长的服务链,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组织丰富多彩的开放日、夏令营、冬令营、年度比赛等,目的是让音乐培训项目远离枯燥,变得丰富而有质感。
《新民周刊》:相比创业之初,在目前阶段,你感觉压力变小了,还是变大了?
葛佳麒:很难以“大”和“小”来形容。创业之初的压力,如同在黑暗里寻求光亮,那光亮就是需求,一旦发现了需求,还要努力创造产品或服务,去满足这种需求。当时只有我跟师兄俩人,尽管有分工,但许多事情需要身兼着数职去亲力亲为,那时的压力更多体现在找对项目。现在,公司摊子变大了,内部架构、队伍管理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再说,竞争对手随时可能冒出,有时对手是“跨行业”的,这是新技术时代的特征,市场厮杀往往看不见“硝烟”。为此,我的工作重心就得聚焦在更重要的点上,譬如战略和策略等。公司战略是方向性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非常关注市场以及技术的变化动向,常常独自苦苦思索,要将公司带往一个正确的方向;此外,策略、战术也至关重要,事关公司业务发展进程。目前的压力更多还来自我们内心,如何时刻保持进取,始终走在引领行业的前沿,如何应对市场千变万化,抓好两个效益等等。记得2015年,公司业务跌入低谷、连工资也发不出的时候,蓝驰创投执行董事吴佳捷不仅雪里送炭,在资金上支撑我们,也在精神上激励道:“创业不会随随便便就成功,你们不放弃,我们也不放弃,这样才有未来!”
《新民周刊》:“你们不放弃,我们也不放弃”,吴佳捷老总的这句话有意思!
葛佳麒:是啊。创业者选择做什么项目,往往与自己的经历有关。创业过程中推动我们勇往直前的其实是“自我内心”,我的爱好、我的梦想与我的价值实现。在源自内心的这股力量推动下,我就是每天工作12小时、14小时,甚至更多,废寝忘食了,我也心甘情愿。然而,蓝驰创投的吴总这番话给我的是另一种激励,就是:“我们决不能让相信我们的人失望!”此话怎讲?因为我们选择做的项目,是自己一直热爱和向往的,有人能够真诚地帮助我们将兴趣变为事业,是多么的幸运,我们理应珍惜,以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到“投对了项目,更投对了人”。所以,现在公司业务壮大了,队伍也庞大了,我必须做好带路人,带领大伙儿往前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永不轻言放弃,这是我们真实的心态。
《新民周刊》:你废寝忘食,非常投入。团队呢?崇尚“狼性文化”还是“家文化”?
葛佳麒:或许兼而有之吧。公司的进取心和执行力需要依靠“狼性”因素,与此同时,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需要“家”的氛围。我们几个合伙人知识结构互补,相容性也很强,彼此分工明确,目标一致。整个团队对公司追求的价值观、服务价值认识比较一致,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普遍都比较强。业绩考核上,我们注重“功劳(结果)”,不重“苦劳”,而工作氛围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
“我的偶像是乔布斯”
《新民周刊》:世界上许多创业者的人生,都不“循规蹈矩”。譬如比尔·盖茨,他是哈佛著名的辍学生,大三的时候创业。而你也在大三决定辍学的,当时你究竟怎么想的?
葛佳麒:其实很简单,我不想“糊弄”自己。我觉得本科学历也好,硕士学历也罢,不是用来装饰人生的,而应该为提高自我能力而赋予能量。当年我发现,做音乐这一行,学历不重要,能力很重要,能力能够证明自己,给自己带来体面的地位和薪水。
《新民周刊》:你拿什么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葛佳麒:做成事情!我在自己的音乐道路上获得过一堆专业奖项,开了10多场个人演奏会,白手起家引进了许多国际音乐项目,这些都与学历无关,与技艺、或能力有关。再说薪水是这个最直白的。念大二的时候,我去电视台“勤工俭学”,我是从每月600元打杂工做起的,但短短几个月后,电视台给我的薪水涨到了每月15000元。后来,我去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音乐总监,他们也没有横挑鼻子竖挑眼地追问我的学历,只问我:能做什么,准备怎么做?我在那里拿到了百万年薪。无论电视台还是文化传媒公司,人家凭什么肯一下子大幅度提薪?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想是他们注重人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刻舟求剑只看文凭。这些经历给了我足够自信。文凭对多数人是重要的,而我更在乎能力培养!
《新民周刊》:能力也难一劳永逸。你有过“能力不足”的恐慌吗?
葛佳麒:我时常感到自己需要充电,需要补充新鲜的东西,但那不是恐慌感。我是从文艺生出发的,原先的知识结构不够丰富,不够“商业”,那又怎样。只要永不服输,敢冒险,敢实践,就会进步。要想顺应时代变化,改变“能力不足”状况,继续学习是必需的素质。我自己,从昔日的“文艺生”,变成了今天的“理科生”,还热衷于科技发明,都是不断充电的结果。如今,我每天看很多数据,通过数据找问题,运用数据去建立管理模式。但我与习惯线性思维的理工男不一样,我固有的素养帮助我钻得进数据,又能跳出数据,我的思维还是天马行空的,不受条条框框束缚。我最敬佩的偶像是乔布斯,他带领苹果公司发展成为世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靠的不是循规蹈矩,恰恰是他不受束缚的创造力。
《新民周刊》:你说过,干你们这一行,必须瞄准了做“行业第一”的目标,做不了“行业第一”就没有什么价值。你一直抱着这样的看法?
葛佳麒:这是“新经济”现象。看看“共享单车”,近年来一窝蜂地搞,起初冒出那么多创业公司,经过短短一年左右的“洗牌”,目前只剩“摩拜”和“ofo”,排名靠后的几家会活得很累,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其他“新经济”产业,“互联网 旅游”、“互联网 农产品”,往往存活一两家,倒掉一大片,屹立不倒的都只是在市场占有率上名列第一、第二位的。所以,既然我们选择了“互联网 音乐教育”进行创业,也必须认清局势,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