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首页 > 封面 > 正文

没有“结界” 上海冬天其实常飘雪-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8-01-31 00:0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上海的降雪很多时候是以雨夹雪的形式出现的,不容易形成明显的积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众认为上海不怎么下雪。
撰稿|都述文
 
望着,盼望着,天遂人愿,今年的雪终于来了。“上海为什么不下雪?”“上海什么时候才下雪?”是每个冬天魔都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往年的雪,有的下在你看不到的区域,有的下在你熟睡的时分,有的甚至可能下在你记忆的盲区里,总而言之,其实它几乎每年都不曾爽约。
  当周边的城市一个接一个地被大雪覆盖时,上海人只能“望天兴叹”:是不是这雪没拿到上海户口所以落不下来。1月24日下午,雪花终于冲破了城市上空的“结界”,一时间,日常高速运转的上海变成了惊艳的童话世界,随处可见小小的袖珍雪人,堆雪人的主角少不了小朋友,但很多大人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一场大雪给上海人带来了欢乐和童心。 
  而相比之下,气象局的工作人员看到雪则没那么兴奋了,《新民周刊》采访到了上海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首席服务官张瑞怡,她表示:“作为气象工作者,我们每年都会碰到雨雪冰冻的情况,所以不会特别激动。这一次的雪我们预测到会比较明显,所以还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对付’它。”
  1月24日上午10时30分,气象局启动了重大天气的应急响应,在降雪前是四级响应,之后调整到三级响应,25日则进入了道路结冰的二级响应。具体来说,整个气象局进入了应急值班工作状态,有一些岗位会增加人手,主要业务单位领导会加入业务一线值班,开始降雪之后,每两三个小时还会进行一次人工的加密观测,测量雨雪量和雪深,然后再汇总看全市的情况。
  辛苦工作之余,张瑞怡和《新民周刊》聊到了上海历史上的几次大雪,并且澄清了“上海已经十年没怎么下雪”的说法,其实上海每年都有雪。
魔都雪史
  一场真正的大雪如今在上海可能要比恒隆里的各大品牌都显得奢侈,但是要知道,上海历史上可真下过不少大雪。
  张瑞怡告诉《新民周刊》,上海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大雪冰冻的记录。在《上海县志》中,“积雪二三尺”“黄浦冰”“冰冻累月”这样的记载随处可见。这些记录中,以明末清初的严寒最为显著,康熙年间几乎每一年都记录有大雪冰冻天气。而万历十七年(1589年)甚至有农历六月飞雪的记载:“月中飞下,纷若吹絮,擘之皆六出”。
  还有一些严重的雪灾发生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1892年底至1893年初,一场“世纪寒潮”席卷全国,上海徐家汇日最高气温只有-7℃,福州大雪纷飞,广西“絮雪盈天,连降三日”,这次纪录至今都未被打破。据《上海气象志》记载,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十四日(1893年1月),大雪奇寒,1月共出现9个雪日,为上海历史之最,三名乞丐在大南门街头被活活冻死。
  这一年也是上海历史上积雪深度最大的一年,1月29日徐家汇积雪深度达到了29厘米。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8日,一些地方积雪18厘米,当时的工部局为防止电车轨道内的积水冰冻,特派12辆电车彻夜全路段绕行。
  1948年1月8日,上海再次迎来降雪,大雪盖住了数十年战乱下上海的疮痍面目。昔日的垃圾船已变成座座白色小山;外白渡桥上求乞老丐发须沾雪,俨如圣诞老人;西藏路各家舞厅门口,一如往昔地排着汽车,客人们留恋舞场的时间并未因天寒而缩短。与此同时,当日的报纸上刊发了一首署名为“范汤”的《雪花谣》:“雪花飘,雪花飘,雪花飘时风如刀,腹饥身寒苦难熬。千元钞,万元钞,大钞发行节节高,物价狂涨如怒潮。果腹无钞买油条,遑论棉袍,妻啼儿又嚎!”
  可以说民国在大雪中开始,也在大雪后结束了。
  建国后,上海的严重雪灾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
  1970年3月12-13日,全市普降大雪,青浦县最大积雪深度17厘米,电线结冰5-10厘米。压断3.5万伏以上高压线48根,倾折电杆、电话线杆、广播线杆数万根,造成大面积停电、停水。上海至各地有线通信中断,火车、电车停驶。
  1977年1月28-30日,持续3天大雪加严寒,前雪未化,2月8-9日又下大雪,市郊积雪均在10-20厘米。积雪和结冰引发交通事故47起,医院里骨折病人达两千多人。
  1984年1月17、18日,积雪压塌房屋、仓库、草棚,压坏物资。市保险公司受理倒塌赔案264件,赔款115万元,车站滞留了2.1万多名乘客。
  近年来让人印象最深的降雪是发生在2008年的年初。2008年1月出现的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影响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史罕见的。1月25日下午起至2月3日,上海全市普遍出现雨雪冰冻天气,部分统计数据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市区累计雨雪量达70.1毫米,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年份; 2月2日崇明积雪深度达23厘米,是建站以来最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为上海1964年以来之最长。
“结界”何来
 
  尽管如此,与同纬度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仍属于降雪较少的那一个,《申报》曾刊载过一篇题为《京沪气候比较》的文章,文中写道:“雪天南京十日,上海七天,每闻南京下雪时,上海降雨。虽不尽然,而南京雪天较多,确为事实。如民国十四年,南京降雪九日,上海祇二日;民国十八年,南京有二十天见雪,上海仅八日耳。”
  跟20世纪相比,近二三十年上海的降雪量明显减少了,张瑞怡告诉《新民周刊》,降雪量变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跟同纬度其他城市对比,上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会更加明显,冬季海表温度和海平面的气温都比陆地要高。上海整个突出在海里面,三面环水,位于长江入海口,紧靠杭州湾,东滨黄海和东海,因此受海洋的影响比其他城市更多,也会更暖一些。
  除了滨江临海的地理因素,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和城市热岛作用对降雪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过去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度,上海也裹挟其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海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每100年上升1.43℃,接近全球平均数额的2倍,而近年来,上海年平均气温每10年就会上升0.87℃。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降雪的温度条件越来越难满足。此外,是城市的下垫面改变了,原来农田多,现在则变成了水泥路面和高楼大厦,城市热岛效应会更加显著。
大雪记忆
  虽然平均降雪量和天数减少了,但上海其实并不像大家以为的“已经十年没有下过大雪了”。
  2008年1月,全国都被一场雪灾困在了家里,上海也未能幸免。当时第一代iphone才刚刚发售几个月,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陪伴我们度过漫漫雪夜的是一场网络时代的直播狂欢。1月27日,大雪正酣,香港某网站的成人贴图区出现了一组疑似陈公子与某女星的艳照,这些文图内容被迅速复制到了大陆网站论坛。城市交通近乎瘫痪,天涯上的发帖删帖之争却好不热闹,整件事情朝着失控的状态一路狂奔。随后的几年,大雪倒没下过几场,吃瓜群众的狂欢却始终此起彼伏。
  2011年1月19-20日的一场瑞雪初霁时,恰逢世纪公园的 “梅花蜡梅展”开幕,3000株金黄色的蜡梅全部盛开,还有7000株梅花含苞待放。上海市民难得看到了腊梅映雪的美景。
  朋友圈晒雪的热情,则是从2016年1月开始的。有的照片是在路灯下拍的,飘雪比较明显,有的则隔着窗玻璃完全看不清,大多数市民都是在朋友圈里看完了这场雪。上海的雪也赶上了“互联网 ”的热潮。 
  而今年的雪,被气象局定义为“2008年以来最明显的一次降雪过程”,其“明显”包括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范围,雨雪量(如果下的是纯雪则称作降雪量,但是上海基本上都是雨夹雪),积雪深度。
  从1月24日下午到27日白天,上海出现了两场明显的雨雪天气。上海市民在这个周末感受了降雪的各种形态:从星星点点状似“头皮雪”的零星小雪,到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再到雨雪并下的雨夹雪……  
每年下雪
  不光是上表中列出的几场大雪,上海其实几乎每年都曾降雪,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张瑞怡说,“气象上,关于降雪日的记录有明确规定,即一日中凡有雪、阵雪、霰、米雪、冰粒、雨夹雪、阵性雨夹雪、雪暴不论其量大小(包括微量),均记为雪日。当气象观测站报告有上述天气现象出现时,我们便可以定义上海出现降雪天气。根据这些正式记录,上海的常年平均降雪天数在6-7天。  
  上海的降雪很多时候是以雨夹雪的形式出现的,不容易形成明显的积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众认为上海不怎么下雪。有时候降雪出现在夜间,早晨起来或还有一些积雪,但白天也就化掉了,一些起得晚的朋友甚至可能不知道下过雪。
  降雪落区的分布不均,也是造成下雪印象缺失的另一个主因。今年中心城区的最大积雪深度只有4厘米,而2011年则有6厘米。但是2011年的降雪南北差异非常大,北部地区降雪量较少,南部金山的积雪却达到了11厘米,住在北边的人可能就感受不到下过大雪。公众会觉得上海的雪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如我刚刚所说,上海的地理条件比较特殊,”张瑞怡说,“上海的降雪当中有近一半都是冷流降雪,它是由冷空气经过温暖海面形成的降雪。其特点是量小、时间短,而且一般也不会形成积雪,东部地区更明显一点,所以说可能只有浦东的人能偶尔看到雪花飘落,其他地区的居民可能就会以为上海没有下雪。”
  当被问及坊间流传的“结界说”时,张瑞怡严肃地告诉《新民周刊》:“不存在结界这种东西的,真要是有灾害到来了,上海也是躲不掉的。”在自然面前,要常保持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能松懈。
 
精彩图文
网络订阅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