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班正式成立啦!-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在2018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四年级(6)班的孩子们迎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阅读开班”课。
说这节课特别,是因为授课老师不同凡响: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新民周刊社社长兼总编刘琳以及副总编钱亦蕉和杨江三位资深媒体人;孩子们的大家长、上海市人大代表滕平校长;还有来自天平街道、心系孩子们德育发展的年轻德育人和社会各界精英组成的“课外辅导员”们。主持这堂课的,是正在负责上海各区、各行业志书编撰的上海市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博士。
如此教师团队,或许给大学生、研究生们上课也是绰绰有余,而他们却汇集在了小学的教室里。而孩子们阅读的书本也不同于往日孩童们的读物——包罗社会万象、民生百态的《新民周刊》被摆在了孩子们的课桌上。
大朋友的寄语
课堂开始,孩子们首先给洪博士戴上了红领巾。洪博士在祝孩子们六一节快乐的同时,也对赞扬了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洪博士表示,学校和媒体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只不过学校是教书育人;媒体则是出版育人。而两者结合起来,想必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所以也应当感谢高一小学和新民周刊社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之后,孩子们的大朋友、新民周刊班的名誉班主任王泠一博士对小朋友们说出了有关新民周刊班的发展目标。多读书,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好的了解世界;王博士的言语中,不仅是对同学们的谆谆教导,同样道出了社会对初升的“小太阳”们的殷切期望。而阅读精品,仅仅是学习的第一步。王博士还鼓励孩子们在《新民周刊》的不同栏目里寻找自己感兴趣、有思考的内容,多和家长、老师们交流。在语言和思维碰撞中,小小读者们潜移默化地学习书刊,学习文化。我们今天倡导孩子们阅读,是为了让他们将《新民周刊》中的新闻、信息和观点与自身的思考理解一同发酵出新文化,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新的积极元素。
教育专家们通过实践和比较已经发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中,《新民周刊》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有着特殊意义。四年级的孩子们刚刚接触作文没多久,正是需要素材的时候。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总是大体上相似的,这也让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阅读和素材无疑是作文的基础,而《新民周刊》的内容深入浅出,囊括了诸多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正是一本阅读材料的“百科全书”。而让孩子们阅读《新民周刊》,也是许多关爱孩子们成长的热心人士们所做出的积极尝试。为此,上海社科院文明办等各方,已经为新民周刊班的相关事宜筹备许久。
值得一提的是:12年来,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之间盛行阅读新民周刊之风,成就了课程“新民周刊导读”的佳话。留学生们常说,他们通过新民周刊了解到了一个无限可能的中国。同样,我们相信高一小学的孩子们也能通过《新民周刊》了解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着诸多“课外辅导员”们的陪伴,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辅导员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与各行各业的精英、长辈们交流研讨的机会。这些来自于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长辈们会成为孩子们将知识转变为文化的催化剂;亦会是孩子们阅读时的指路明灯。
在王博士为孩子们阐述了对“新民周刊班”的期望之后,新民周刊班举行了揭牌仪式。学校分别邀请徐汇区委研究室主任张健慈、上海环境物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黄长缨、新民周刊副主编钱亦蕉和杨江为新民周刊班揭牌。
之后高一小学的校领导滕平校长、朱海燕书记和宋霞峰副校长,分别为刘琳主编、洪民荣博士授予七彩发展战略顾问证书;为课外辅导员黄长缨、黄海君、赵国明、管敏晖授予课外辅导员证书;为王泠一博士、新民周刊编辑金姬授予名誉班主任证书。至此,新民周刊班这一新生集体正式宣告成立。
小朋友的研究
两位高一小学的同学杨承龄和翁黇懋分别在仪式上演讲,为他们的同学、老师们分别介绍了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滕平的教育理念和《新民周刊》这本新闻刊物。
即将毕业的五年级杨承龄同学对滕平校长的教育理念做了深入研究:她将滕校长的教育理念总结为两个字:留白。育人要留白;育师,同样要留白;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无物胜有物的境界,成了滕平校长教育理念最好的总结。于家长,学会放手留出孩子们兴趣的空间并正确引导;于教师,合作共享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每位老师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智慧;于学生,则是培养、鼓励他们寻找自身的兴趣,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而高安路第一小学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项课程则给予了孩子们充分发挥的机会。
作为《新民周刊》的忠实读者,滕平校长仍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如果孩子们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在高一小学没有幸福、快乐的成长,我作为校长就需要继续努力。”学校仍在丰富教育方式的路上砥砺前行,如联络各方资源创立“新民周刊班”;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与复旦校友共剪纸;设立乐高、英语戏剧等与时俱进的新课程。而学生们独立思考、完成这些“未来课堂”课程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认知世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或许对于孩子们来说,“新民周刊”班级的设立是他们课堂的衍生,是学校教育的又一新尝试,或许孩子们会感到习以为常。然而在阅读的同时,学习刊物上的知识、信息;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思考、钻研的习惯;训练自身的思维和能力……诸多超越了课堂的积极改变,将在阅读时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甚至令他们受益终生。
四(6)班与新民周刊的渊源,来源于班级中热爱新民周刊的翁黇懋同学。在小翁同学眼中,新民周刊是“有温度的城市心灵港湾”。他是在两年级暑假里开始喜爱新民周刊的,并执着地向同学们不断推荐周刊上刊登的佳作。不久前,小翁同学幸运地获得了参观新民周刊的机会。细心的小翁同学记下了新民周刊发展的历史,为同学们讲述了1998年创刊以来的发展,也简单的介绍了几位在场的资深媒体人。在小翁同学眼中的新民周刊又是怎样的呢?朱国顺先生波澜老成的文眼;荣誉室内的累累硕果;每期周刊抓人眼球的标题和封面;窗明几净的办公区域……红领巾小翁同学口中的,似乎并不是什么感人至深的故事,抑或是跌宕起伏的发家史,但却是新闻人的日常,是创刊20年来不变的操守和坚持。或许,是新闻人们让孩子感到了温暖,在字里行间中读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吧。
新闻理想的传承
教室里的气氛,在刘琳致辞时升至高潮。刘琳在致辞中询问了新民周刊班同学们的理想:如成为画家、程序员、篮球远动员、媒体记者,甚至是美国总统——这是许多孩子给出的回答,而更多的孩子则是在默然思考。或许,对于十岁左右年纪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谈理想或许为时略早。毕竟,“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出现在明天,又或许会需要一生的时间来解答。
许多新闻人总是会提到一个词:“新闻理想”。新闻理想又是什么?或许很难相信,无数新闻人的理想是坚守,是时常通宵赶稿、是无法按时用餐、是随时随地保持着敏感,不断准备跑新闻——似乎记者并不是一个安定的工作。而刘琳总编在和孩子们的诉说中认为,这正是记者行业的魅力所在:“去别人去不了的地方,见别人见不了的人,经历别人经历不了的事情。一个记者的一辈子常常能见证普通人的几辈子的故事。”这样的魅力,无疑是吸引无数年轻人选择这一行业无怨无悔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对文字力量的信仰,是对社会道义的担当。
“我们相信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个时代,我们相信自己能为社会尽绵薄之力,就像萤火虫的光芒,虽然微弱,却也是光。我们因为这份职业,比别人能幸会有智慧的头脑。在一个个新闻当中直接感受温暖或者残酷,作家说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一件是传播,一件是记录,记者可以同时做这两件事情。”这是刘琳对新闻理想的深情解读。时代总是在前行,每一位忠诚于事业的记者对新闻理想的解读总是不一样又不离其宗的。如老一代新闻人邵飘萍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范长江认为“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就是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而当今社会,同样有着万千新闻人用行动演绎着自身的新闻理想。“文字记录时代”或许是对记者行业的总概括;而阅读这些记录的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将接过时代的旗帜,继续前行。
似乎要求这些四年级孩子们去读懂理想有些过于苛刻;毫无疑问,《新民周刊》中的许多深度内容对孩子们将是一个挑战。同学正少年,也非急于读懂新民周刊的一切,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时间之于他们是充足的。有一点似乎不难理解:越早接触周刊内容,养成阅读的习惯,越是令孩子一生受益。
正如洪民荣博士所言:“高一小学是名校,《新民周刊》是名刊,两相结合,一定能形成一个名牌。形成一个知识的名牌,教育的名牌。”时代在进步,从前报纸刊物是作为少数群体的读书人的专利,如今却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今天,新民周刊班的成立将阅读摆上了孩子们的课程,谁又说得好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