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未来中新合作路更广-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实习生|安景璐
上海和新加坡,同为亚洲开放的对外贸易枢纽和港口城市,开埠历史悠久。上海青浦区白鹤镇近年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上海千年古港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数万馆藏则记录了由上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上熙攘往来的盛景,见证了数千年前的贸易“全球化”。
2020年9月15日,一场名为“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的展览,在上海博物馆开展。这是“黑石”号沉船文物在中国的首次亮相,也是上海博物馆在疫情恢复开放之后,推出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展览。
上海博物馆携手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拉开了庆祝中新建交30周年的帷幕,也预示着中新合作将有更广阔前景。
沉船文物重归故里
公元9世纪,海上贸易正繁荣,中国瓷器贸易也欣欣向荣。有一艘来自中东的古船,承载着唐代各地风物以及外销的瓷器、金银器及青铜等文物,返航时在新加坡附近的海域不幸遭遇暴风雨而沉没,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沉寂。
1988年,这艘沉船连同装载的“宝藏”被打捞出水,因沉船附近有一块黑色大礁岩,因此被称为“黑石”号。沉船上所载的陶瓷器多达6万多件,几乎涵盖了唐代南北方最为著名的窑场产品,再现了唐代陶瓷业繁荣发展的陶瓷业文化,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此事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年代最早的海洋沉船发现之一。
直到2020年,这艘满载中国陶瓷器的“黑石”号开启了重归故里的新一轮航行。实际上,早在2018年,在新加坡召开的中新双边合作委员会第14次会议上,这个展览就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外交项目首次提出。没想到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诸多安排,但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还是克服万难,联合举办了此番展览,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
展厅的设计像一个“回”字形的迷宫,入口处深蓝色的灯光在地面上跳动,似浮光掠影,将人们带入了那片吞噬了“黑石”号的海底。展览陈列着248件/组文物——包括168件精选出来的“黑石”号出水各类文物以及国内出土或传世的陶瓷、金银器等相关和有代表性的文物,分别有长沙窑、广东窑、越窑、邢窑、绿釉和白釉绿彩器、巩义窑等等。每走进一块展区,都像寻宝一般,一步步地深入海底,揭开“黑石”号沉寂多年的神秘面纱。制作细致精巧的瓷器,让人可以领略到大唐盛世的精致生活,瓷器上的山水纹、云气纹、印度神话中的摩羯纹、异域仕女的胡人头像等彩绘纹饰,让人感悟到开放包容的文化精髓。“那些沉默海底的过去,终将恢弘再现”,在这样的氛围中,仿佛每个人都成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者。
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通力合作,使这些沉默千年文物的“秘语”可以在故土解密,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广泛材料和有力佐证。亚洲文明博物馆向来以“促进亚洲各文明之间相互融合、亚洲与世界其他文明彼此相通的理解”作为使命。正如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陈威仁所说,这样的选择,与两地的文化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海的经历是刺激的”
上海与新加坡同处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天然的、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优势,两地友谊源远流长,这条“友谊之路”也延续至今。
新加坡在沪企业家陈成强,有着在上海和新加坡丰富的生活经历,现在正在运营专注于早期项目投资孵化和大企业产业创新的创业社区——innospace,他对两地的合作关系和市场氛围深有感触。
他认为,上海和新加坡两地民间的合作项目还是非常丰富的。innospace作为国内早期互联网项目孵化平台,所做的就是充当起中国与新加坡、世界各国创业项目的桥梁,帮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项目更好地落地中国。
innospace位于中国科技的前沿领地——上海杨浦区,它的发展经历也见证了中国市场的变化,在不断变化中,探索着既适合自己,又能服务于初创团队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
2011年,innospace正式成立,据陈成强的回忆。作为一家孵化平台,他们想尽快在小范围内营造起创业的氛围,因此,选择了“创业咖啡”的模式,把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专业人士以及投资人聚在一块,产生思维的碰撞。2012年,良好的氛围中孕育了许多新颖和有价值的创业想法,于是innospace启动了第一期“孵化器”,为了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吸引优秀的项目,当时重点强调了要对创业项目实施“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
2013年,启动了第二期的“孵化器”,innospace又进行了新一轮创新,他们将自己与投资的创业项目进行“利益捆绑”。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举办国际的创业集训营,每年会从1800-2000个项目中,甄选出20-24个创业项目,从方案优化、团队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市场洞察、ip授权等多个方面为创业项目提供支持,使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发展起来。全中国第一款智能自行车创业项目“行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nnospace帮助海归的创业者,将他的项目与社交媒体上的自行车酷爱社群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弥补了在“流水线”上与大公司相比处于劣势的方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用陈成强一再强调的词来概括这套流程,就是“闭环”,也就是说,其所做的不单单是“孵化”,更准确地说是“孵化 投资”,既是一个孵化器,也是一个加速器。国外的项目进入中国的市场,必定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只有实现利益捆绑,以初创团队的态度服务于初创团队,给这些项目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才可以实现双赢,乃至是帮助这些项目实现创富神话”。
2015年至今,innospace已经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孵化加速模式,迄今为止,总共覆盖了550多个项目,6年的存续率达到68%,成功孵化和加速了13个成立于短短12个月内估值超亿的项目。
在上海的这些年,innospace也见证了杨浦区从一个偏僻的地方,逐渐成为一个年轻人创业的沃土。近些年也与中国政府部门开展了一些合作,开始担任杨浦区众创空间促进会理事长一职。
陈成强指出,新加坡来华创业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隶属于大企业的研发中心,为针对性解决行业痛点而独立创业,这个方面以耕耘于深科技研究的项目居多;第二种是新加坡的大学中孵化加速的项目,以高校资源为依靠,为人才储备做准备,进行研发;第三种是社会上的项目,相较前两种,类型要更为综合,优势在于对整个市场的动态比较了解,往往根据市场需求的导向来设计特定发展路径。陈成强向《新民周刊》讲述了自己接触到的一个“新零售”项目,新加坡的一个数据服务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性地收集产品与用户接触的信息,可以精确到有多少消费者拿起了这件商品,看了多久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帮助消费类产品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这在中国零售业发达的背景下,十分具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国外项目提高进入中国市场的效率,是很多商业载体特别需要的。
2018年,innospace与中海油以及新加坡的海务局展开合作。“新加坡的海洋科技十分发达,中国上海、深圳这些城市的海洋物流、机械装备也具有潜力,我们就试图实现对接,帮助中国的中海油项目落地新加坡,同时把新加坡的海洋科技项目引进中国。”在项目的对接过程中,按照“产学融”的方式,实现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联动,达到了企业、市场、高校、融资的高效连接。除了能源管理是比较“热门”的项目,一直以来,新加坡的服务行业都十分发达,“根据趋势来看,医药医疗和城市农业科技将会是新加坡来华项目的新一轮‘热门’领域”。陈成强告诉《新民周刊》。
谈及在新加坡和上海工作感受的不同,陈成强笑着讲道:“在上海的经历是刺激,中国市场产品的迭代、优胜劣汰都十分迅速,不像国外的市场会反复琢磨一个想法。在中国,琢磨的时间就是被市场淹没的时间,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验证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趋势的兴与衰,当然,你也会无限挑战自己的上限,非常刺激。”
作为一名新加坡在华企业家,陈成强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迅速的,“在零售科技方面,尤其是运作模式,中国正在引领全世界”。201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首次在中国举办高级别政府官员讲堂。“这也是中国的迅速发展,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重视的体现。”陈成强说。
当隧道股份开掘到狮城
同样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新加坡。新加坡上市企业pine capital group 中国区总经理陈尼克告诉《新民周刊》,公司致力于向中国企业提供发展资金、赴新加坡上市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已经在中国工作超过10年的陈尼克感慨:“各国的运营思维还是有很大不同。中国企业在新加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视诚信的问题;其次要学会独立判断,国外往往看市场动态,而中国企业很多时候盲从于名人效应,从而忽略市场;再次,中国一些企业家似乎还缺乏企业家精神与全局战略观。不要光觉得中国的市场很大,也不要忽略东盟、欧洲等市场,海外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当一些企业还在踌躇不前的时候,以“承载城市梦想,建筑美好生活”为宗旨的中国企业——隧道股份已经走出国门,第一站就选择了全球公认最严苛、公开、公正的市场——新加坡。
1998年3月,隧道股份成功中标新加坡基建第一单——地铁东北线,为当地解决了软土施工、地下水位高导致断面积水等技术难题,并创下了当时新加坡隧道施工的最高纪录——日掘进27米,轰动当地工程界。
2000年,隧道股份又以总包身份中标新加坡地铁项目,并在此后5年时间陆续中标新加坡地铁市区线、大士西线、汤申线以及水务、交通、环境等项目,开启了在新加坡高速发展20年的征程。
2019年2月,隧道股份成功中标新加坡南北交通廊道项目n109a项目,合同额6.1亿新币,约合人民币30亿元。这是一项新加坡“心脏工程”,建成将有500万人受益。南北交通廊道工程全长21.5公里,是新加坡第一条结合快捷巴士道、脚踏车主干道及快速公路的交通设施,建成后将连接新加坡市中心及北部多个市镇,从新加坡兀兰、三巴旺、义顺和宏茂桥等地区开往市区的巴士可全程使用巴士道,原本1个小时的车程时间可缩短至30分钟,大幅提高市民出行效率。与此同时,这条廊道与新加坡中央高速公路(cte)平行,落成后将有助缓解cte的交通压力,也可舒缓主干道路的负担。
同年9月,隧道股份城建国际再次于新加坡拿下工程大单,成功以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中标新加坡裕廊区域线j102项目。裕廊创新区是新加坡规划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南洋理工大学、裕廊工业区、洁净科技园等新加坡最主要的制造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皆坐落于此。这条服务裕廊区的地铁线路,将连接区域内最核心的工业、教育、商业地标,为新加坡先进制造业中心起航奠定交通基础。
如今,隧道股份在新加坡完成轨道交通总长度超过56公里;建设的水处理系统让世界淡水资源最缺乏国家的500万国民用上了廉价水;还打造了东南亚旅游胜地的最豪华地标……
实际上,还有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将“中国制造”带向世界各地,中国也正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更多企业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宝历风物”展览墙上的一句话,不仅适用于传统文化的交流,同样适用于现代科技文明的交融:“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鉴,因互鉴而共融发展”。(记者 陈冰实习生 安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