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迷:在成人主题乐园里狂欢-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撰稿|不小可
我们对未知有多痴迷?
霍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1988年,《时间简史》问世,马上登上伦敦《星期日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不说,还在榜上一霸就是4年,长过任何一本畅销书。霍金本人都惊呆了:“我从未预料到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获得如此成功……尤其是对于一本不易读懂的科学书而言,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有多少人买来《时间简史》之后没有坚持读完10%?
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本人就是其中之一。对大多数可怜的文科生来说,霍金的科普就像当代艺术的解说词——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它们加在一起是个什么意思?
当年的霍金如此,如今的黑洞影像亦是。集体狂欢仿佛是人类的本能,而太空迷航更为此贡献了最佳理由——不管是“引力波”带来的外太空回信,“上帝粒子”被证实存在,“黑洞”第一次出现在眼前,还是将来可能被找到的“暗物质”,可能被观测到的“行星吞食”。当低幼的主题乐园嘉年华变得枯燥乏味,太空就是我们新的成人主题乐园。
探索宇宙是一种生存本能
为了证明精神没有枯萎,“发现”被写在了人类基因里——吃都吃不饱的岁月里,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想象山的那边海的那边都会有什么——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西方人的老祖宗也没闲着,同步想象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种和奥林匹斯山众神祗的故事。
这种发现与探索,甚至没有受到落后生产力过多的影响。古人朴素的天文探索,可能发生过“天圆地方”这样的错误,却也迅速纠正为“浑天如鸡子”。今时今日,在老祖宗传下来的典籍里,我们还能见到不亚于后工业时代的宇宙认知:不管是《诗经》“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对于星座的洞见,《淮南子》“日中有踆乌”对于太阳黑子的描述,还是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和二十八星宿带来的“黄道”想象,都充满了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
尽管还搞不清楚银河系、太阳系,老祖宗的想象力却同样一点也没有受到技术的局限,他们拟人化的宇宙星云,最终被后世拿来命名了星体——火星来自罗马战神玛尔斯,金星来自爱美神维纳斯,土星来自神王克洛诺斯,水星来自诸神的使者墨丘利……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命名全都来自神话体系。
敬天是因为畏天,畏天所以要知天,人类对于宇宙天文的探索本能,从最实际的角度来讲,是为了吃饱活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哪一个都少不了看天吃饭。懂点“天意”,知道些朔望月,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才好让自己顺天知命地活下去。
就拿“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说,“火”指的是大火星,即天蝎座α星。每当大火星向西方迁移的时节,天气就开始转凉,所以“七月流火”其实是提醒大家天冷了要加衣,现在却常被人拿来描述天气炎热,一到盛夏就来一句“七月流火”,还不如古人懂。
一旦知道了有外星球的存在,人类就开始想着要往外跑跑。如果说1902年的短片《月球旅行记》还是一种浪漫的征服宇宙想象之旅,那么后来的星际旅行就变得越来越认真,哪怕是在电影里。
1968年,库布里克著名的《2001太空漫游》诞生,宇航员在电影里用hal9000高智能电脑登月、登木星。巧合的是,次年,阿姆斯特朗就代表全人类迈出了他在月球上的一小步。
这之后,星际探索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影像里,都一再向着不可能进发。地球之外太阳系中唯一可能存在大量液态水资源的木卫二,常常被科学家们宣称发现了生命痕迹的金星,还有地下可能存在巨量冰冻水的火星,成了上镜率最高的三颗星——其中的一颗,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的居所吗?2013年的电影《欧罗巴报告》说木卫二有希望,2014年诺神的《星际穿越》一口气跑了两颗星球结果发现哪有什么桃花乡外星球都还是龙须沟,2015年《火星救援》马特·达蒙跑去火星种土豆,说看来还是火星更有可能活下来……
这里面最认真的当然还得数诺兰,不但细致描绘了外星球的样貌,还特地请来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当顾问,务必将黑洞、虫洞最接近真实地展现出来。在剧本原稿里你会看到,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男主角要穿越两个黑洞,一个比太阳重十亿倍,被编剧也就是导演诺兰他弟用拉伯雷《巨人传》里的巨人“卡刚杜亚”来命名,另一个稍小一些,名字叫“庞大固埃”,是“卡刚杜亚”的儿子。
就在马特·达蒙种土豆之后没几年,马斯克把特斯拉也送上了火星。那一阵,马特·达蒙在火星上开着特斯拉微笑的照片传遍全网——每个转发的人仿佛都在想同一件事:星际旅行不再是梦想;或者更深一些:就算地球灭绝了,老子也有个去处。
古时一轮明月,便是诗和远方
虽然从实际角度来讲,1969年人类就登月了,到现在已经50年,当年为登月欢呼过的人群,如今有些已不在人世,欢呼之后能够登一次月的,百分比符号前可以加无数个零——从概率上讲,实在没有必要为登月欢呼。但50年过去,新一代人类依然为了登火星欢呼,尽管明知这可能对他们的人生没有丝毫改变。人其实是短视的动物,如果真的怕亿万年后的地球毁灭,才不会忙着移民火星,顾着眼下的全球变暖都来不及——所以我很怀疑大家对于星际旅行的热情是来源于担心地球撑不住,人类爱一个美丽的泡影,远甚于亿万年后的一口氧气,一口淡水。
2018年2月7日凌晨,当埃隆·马斯克把spacex的重型猎鹰火箭向火星发射的时候,共同进行星际旅行的,不只是一辆特斯拉跑车,还有一首大卫·鲍伊的歌——《space oddity》(太空奇遇)。
“地面呼叫汤姆船长,服下蛋白质药片,戴上头盔……我待在船舱里,远在地球之上,看着蔚蓝的地球,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这首歌出自大卫·鲍伊的第二张专辑,发行日期是1969年11月14日,紧随登月之后。正是“太空热”的年代,《space oddity》因此迅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后来雷德利·斯科特拍《火星救援》、吕克·贝松拍《星际特工》,都要用它来作插曲。香港导演陈果的科幻恐怖片《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更加连剧情都围绕《space oddity》展开——歌里出现过的major tom,还被当作一个基地的代号。实际上,major tom在西方文艺界也等于是个icon——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爱做梦的小人物,常常就被人讥笑是“major tom”——汤姆船长高高在上,乘着宇航飞船遨游星际,他似乎与凡人的世界不在一个维度,爱他的当他是偶像,不待见他的当他是异类。与大卫·鲍伊本人的境遇也形成了一种呼应。
今年春节,当《流浪地球》大火的时候,刘慈欣和高晓松有过一场对谈。大刘的意见是,住在地下室的人也有向往宇宙星辰的权利。联想到高晓松的名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能有哪个远方,比宇宙星辰更适合作为隔开庸常世俗的屏障?
求生是人类的本能,追求形而上的东西更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必须。
“如果恒星仅仅是永久地待在这里,为何它们在几十亿年前忽然点亮呢?”对时间永恒的想象,不只是科幻作家的专利,也是哲学家康德的重要命题。他的墓碑上刻着《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甚至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几乎在同一年代提出了“星云说”。不管是咏叹宇宙浩渺还是用来逃避生如蝼蚁,外太空都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参照物,它可以被用来超凡入圣,也可以被当作精神避世、在想象中隐居的圣地。古人没有space oddity也没有major tom,不是照样对着一轮明月赋比兴,那会儿的月色,就是现在的宇宙星辰,代表远方,代表诗意,代表一切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也预示另一种精神生活的可能。
“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第二幕,霍金《果壳中的宇宙》正得名于此。这不光是因为现代量子宇宙学将整个宇宙视为“由一个果壳状的瞬子演化而来,果壳上的量子皱纹包含着宇宙中所有结构的密码”,更因为作为一个被轮椅禁锢了将近40年的人,霍金认为哈姆雷特是想告诉他,“虽然人类的身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
迷人的不确定性,激发无穷创造力
前几天有消息说,登月50年后,美国人计划回到月球去,这一次的任务,是将50年前留下的人类排泄物带回来研究——“月球捡屎”的轰动程度,甚至不亚于当年的《时间简史》。
尽管也有人担心捡回来的屎里会有什么不得了的宇宙细菌,但大部分围观群众还是拍手叫好,表示对此充满期待。由此我产生了对当年“叶公好龙”充分的理解——实在的东西没有意思,虚实之间,最是充满想象。人类对科幻的爱好,除了诗和远方的部分,还有它最为迷人的部分——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因为悬而未决,可以有各种想象驰骋的可能。
拉普拉斯曾经假设:如果我们知道在某一时刻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则物理定律应允许我们预言宇宙在过去或将来的任何时刻的状态。就像如果你知道棒球在何处以什么速度抛出,你便能预言它会落到何地。
可正因为抛出的动作和速度千变万化,宇宙假说就成了艺术表达的缪斯。喜欢玩概念的电影圈,最先爱上了科幻里的硬核。
影响最大的系列莫过于《星际迷航》,连霍金都是该片粉丝,还被说服去客串了其中一集,和牛顿、爱因斯坦等舰长玩扑克,还把他们全打败了。
接下来,智力游戏开始了——既然时间可以扭曲,那么时间旅行可不可以呢?神秘的北极光、太阳黑子活动异常、大雄家的写字台抽屉、热浴盆时光机、慢性时间错位症、无线电……有科学根据的、没有科学根据的,都能让人玩一把穿越或是平行。
2015年10月21日,全球科幻迷迎来了一场狂欢:为啥非挑这天庆祝?因为在1985年首映的科幻片“《回到未来》三部曲”里,主角乘坐着汽车改装的时间机器,正是穿越到了2015年的10月21日。未来已来,这一天,《今日美国》推出了特别印刷版,和电影里出现过的报纸内容一模一样。荷兰的航空公司也凑热闹,在飞机座位上安了一块和电影里一样的穿越屏幕。
穿越还不过瘾,穿越带来的麻烦才让人开心地左右互搏一把。先是祖父悖论——回到过去免不了改变未来;再有孪生子佯谬——如果存在一个两边出口很靠近的虫洞,你就可以穿过该虫洞而且在同一时刻从虫洞出来。一时间,混沌、量子跃迁、时间裂缝都来凑一把热闹。
最近流行的电影《忌日快乐》,又是一部典型的“一日囚”电影,反反复复地重复同一天。霍金早就对其中的原理进行了解释——如果人们将费恩曼的历史求和思想应用于一个粒子上,它就必须包含粒子旅行得比光还快甚至向时间过去旅行的历史。尤其是,存在粒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个闭合圈环上不断循环的历史。这就像影片《土拨鼠之日》中的记者必须不断地重复过同一天一样。
预言未来同样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自古就有阴阳家“夜观星象掐指一算”,至于现在,看看那些讲星座的公众号有多少十万加,大概也能猜到,人类对于占星占卜的热情是永不消散的,哪怕星座会把全世界简化为12种人,都有人信。
要泼个冷水的话,霍金是不信星座的。“人类总想控制未来,或者至少要预言将来发生什么。这就是为何占星术如此流行的原因。”他说,“占星术宣称地球上的事件和行星划过天穹的运动相关联。但是科学家不信占星术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科学证据或者毋宁说缺乏科学证据,而是它和已被实验检验的其他理论不协调。在哥白尼和伽利略发现行星围绕太阳而非地球公转,而且牛顿发现制约它们运动的定律后,占星术变成极其难以置信。为什么从地球上看到其他行星相对于天空背景的位置和较小行星上的自称为智慧生命的巨分子有任何关联呢?而这正是占星学要让我们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