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何为?人性何为?-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作者在书中反复发问:个体何为?人性何为?既透着历史的无奈,又包含着一种不甘。正是这两个大大的问号,浓缩了整个三部曲的主题。
撰稿|浩 克
陈丹青在一次关于电影的访谈中曾说,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是电影,不是绘画,而“电影又是这样一种艺术:开了一个画展,人家说他不懂,他就不说;可是没一个人,在批评电影时说我不懂,我不敢乱说。谁都在批评电影”。在众多的批评者中,张秋对电影不但迷,而且懂,对待批评的态度也异常严肃。他的两本新书《历史的人质》和《正义的人质》即是范例。
在各类文艺评论中,极少出现“三部曲”这么大的架构。这无疑是要有点野心的。三部曲选择了具有标志性的现当代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第一卷《历史的人质》涉及一战、二战、纳粹大屠杀,第二卷《太阳的人质》(待出)关乎前苏联、东欧,以及作为冷战时期标志的柏林墙,第三卷《正义的人质》则聚焦美国或以美国为主导的三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反恐战争。正如作者所言,他同时面对两个大海:一是历史之海,二是电影之海。这需要跨界的功夫。光熟悉历史,不熟悉电影,或者光熟悉电影,不了解相关历史,或者既熟悉电影,也了解历史,但缺乏一定的思想高度,缺乏驾驭主题的能力,都势必难以完成如此规模的写作。
“人质三部曲”的价值,并不完全在其“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倒反而在其“小”。历史这条线索如此庞杂,而无论是书中选择的电影,还是作者选择的“人质”、“个体命运”这个切入点,其特色都是“小中见大”,这就迅速拉近了这套“大作”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令人感同身受。
在书中随便挑一部看过的电影,然后去阅读作者细致入微的解析——其中包括电影的台前幕后,涉及的历史背景,还有相关的主题、理念等等,会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日常的观影,大都是一种“浅观看”(套用“浅阅读”这个概念)。在如今这个网络化时代,阅读和观看都有趋于“浅化”的倾向,阅读更是日益碎片化,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洋洋洒洒,不惧杀伤读者的脑细胞,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电影在构筑历史记忆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效。这套书发挥的两个功能,都不可小觑。一是帮助读者通过电影看历史。很多经典、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一般观众如果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或者事先不做功课,也就只能是看个热闹而已,也很难对特定的历史和人物命运做出独立和深入的思考。比如《历史的人质》中论及的《钢琴家》,通过男主人公斯皮尔曼和他一家人的不幸命运,见证了华沙这座城市的毁灭,浓缩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二战中的苦难。作者对片中涉及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以近乎学者般的态度,结合史料作了“考据”和“旁注”,由此引导读者通过男主人公的逃难史,去琢磨他“不幸中的万幸”式的结局:最终在废墟中是什么拯救了他?是他钢琴家的身份,以及他弹奏的钢琴曲?作者提出的更为抽象的问题还包括:音乐如何能够战胜枪炮?拯救人类的是神性还是人性?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讲历史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它服务于这套书的另一个更为核心的功能,即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去体恤普通个体的不幸命运。
《正义的人质》中便充满了类似的惊心动魄的诘问——当有人告诉你“必须摧毁那个国家,才能拯救它”,你会不会用打火机点燃村民的草屋,并且“杀死一切会动的东西”?当有人暗示你“得把犯人当狗一样看待”,你会不会发明各种手段去虐囚,并且兴高采烈地在网上上传虐囚照?
作者在书中反复发问:个体何为?人性何为?既透着历史的无奈,又包含着一种不甘。正是这两个大大的问号,浓缩了整个三部曲的主题。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