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来华留学生舆论漩涡 质疑基本都站不住脚-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中国在致力于推动“来华留学事业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上,是“有所为”的。
作者|孔冰欣
从《2017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中规定“针对国际(本科)生取消笔试、采用申请-审核制”;到2018年,辽宁科技大学被爆图书馆设立教师、留学生专用阅览室,普通学生不准入内;再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疑似强迫大二学生搬到条件较差的旧宿舍,把好宿舍“让”给留学生;又到网友质疑海外留学生中骗财骗色的不法之徒大有人在……近两年,“海外留学生”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如下几条:1、中国“花钱买留学生”,是否有必要;2、对留学生“太客气”,是否存在不公平的“双标”;3、部分留学生素质差,教育部倒是“很大方”,所在学校倒是“很宽松”,那些拿着中国发的奖学金混日子的留学生,良心不会痛吗?综上,愤愤不平的群众指出:中国还有那么多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还面临降低辍学率的艰巨任务,何必把钱撒在“外头人”身上?况且,某些留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已经造成了对我国高校声誉的败坏。
事实果真如此“可怕”?并不。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会发现,中国在致力于推动“来华留学事业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上,是“有所为”的。
在2017年3月1日的留学数据发布会上,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回应了清华大学本科国际生招生免笔试的争论。他表示,清华大学一直在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上做有益尝试,例如苏世民书院。“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向前推进,像清华这样的顶尖高校也会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很多探索,相信清华会为了保障生源质量,采取国际通行做法,选拔到优秀学生,而不是降低门槛。”
早在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中,就已要求各地高校改革来华留学人员招生录取办法,采取国际通行的审核、考查、考试等相结合的灵活招生方式。当然,来华留学生仍需加强规范管理。基于此,新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将出台,明确国际学生的招收和培养条件,及学校和各部门的管理责任——“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此前表态,“申请—审核”制是比较通行的本科国际学生选拔方式,改用此制,是为更全面考核“报考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中文能力、综合素质”等。并且,由于扩大了优秀生源的申请范围,实际上“增大了申请者的竞争难度”。另外,“国际学生招生名额不会挤占国内学生名额”。
辽宁科技大学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都站出来澄清了风波的原委。前者解释,“经查,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师诉求,恢复教师阅览区,同时考虑到外文图书收藏在此区域,故将此区域设为教师、留学生阅览区,但并非网传的所谓专用阅览室,普通学生不准入内,全校师生均可进入该区域借阅。”也就是说,都是名字惹的祸。后者解释:今年留学生多了,计划在原来留学生住宿区域(杜鹃园)旁边(李园)就近安排,这样方便;那么请住在李园的同学“挪一挪”,是属于正常宿舍调整范畴的。
“双标”的指控尚未平息,便有自媒体呛声,“教育部给小学拨款4.1亿元、高中12.2亿元,给亚非留学生33.2亿元”,“给1.8亿中国学生的钱,竟然是人数只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的一半”……针对来华留学经费、入学门槛等公众关注的热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公开的2018年部门预算中的中小学预算16.42亿元,只是纳入教育部部门预算管理的直属高等学校附属中小学校的经费预算数,与“我国中小学在校生1.38亿”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据透露,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保障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17年10月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1396.25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018年,财政部安排教育部来华留学预算33.2亿元,用于对等资助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地区)政府签订的教育交流协议及有关重大专项到中国高校学习或开展科研的非中国籍公民。留学生经费大部分直接拨付高校,由高校统筹用于培养、管理及软硬件建设,仅生活费发放给奖学金生本人,保障其基本生活学习需要。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有严格的遴选和录取程序并进行年度评审,未通过评审的,按规定中止或取消其享受奖学金的资格。”
关于网络反映的“留学生入学门槛低,管理宽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来华留学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或出炉,可为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社会评价提供指导。“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做好来华留学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质量为先,建立和完善全面立体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规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提质量,促进来华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针对个别招生管理存在问题的高校,教育部已分别于2017年9月和2018年3月开展督查,同时要求各省(区、市)进行自查和专项排查,对存在问题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
虽然网民“炮轰”:名牌大学的名额本就有限,为何还把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给外国人?国家基础教育还很薄弱,用于给留学生设奖学金的钱,还不如用到教育薄弱地区。但这些观念戳心得有点偏激了,确亟待厘清——无论如何,建一流大学,是得走国际化道路的;一流人才的培养,应注入多元、包容的活力,忌闭门造车。总体而言,开放办学是一个趋势,不过必须平衡好质量和数量问题;将招收留学生简单等同于“崇洋媚外”,是非理性的。
攻读学位的国际生比例,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15—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东北大学的国际生比例达到58.69%,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生比例达到51.66%,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生比例达到48.84%……而我国,以招收留学生较多的清华大学为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国际生比例仅6%。另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国际留学生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比重,发达国家普遍在8%以上——中国呢,目前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的比例仅0.4%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发达国家把留学生教育视为一个产业。如2016至2017财年,澳大利亚留学产业收入达到史无前例的240亿澳元;2016至2017学年,全美共有110万外国留学生,为美国高等教育产业创造394亿美元收入,为美国增加45万个就业岗位。
相形之下,我们看出了“出”(教育部给海外留学生拨款了),却直接忽略了“入”:2017年来华留学生中,自费生达43.06万人,占总数的88.03%——这些自费生的留学费用并非小数目,尽管中国还不具备美欧、澳大利亚那般可观的留学产业。
对我们来说,“吸引更多留学生”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空间不小。
需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构建
通常情况下,国外大学向国际生提供奖学金,经费多源自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政府拨款主要用于本国学生的求学。而我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公办大学(重点大学),公办大学的办学经费又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因此,向留学生发放奖学金,也就来自财政拨款——这,恰为网友诟病“给留学生砸钱值不值”的重要原因。
据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公布的2016年部门决算,有捐赠收入数据的为47所,其中捐赠收入超过千万的23所,超过亿元的5所——哈佛大学每年的校友捐款都在10亿美元上下,可见,与世界顶尖学府相比,我国的校友捐赠“路还长着”。
“对留学生没意见,但反对降低门槛,搞特殊”;“若真能吸引一流人才来攻读留学生,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大家觉得ok,但现在来的留学生,貌似优秀的不多啊”……在随机调查中,《新民周刊》记者还注意到,国人“吐槽”的地方看似直奔“留学生教育”,实则指向我国大学教育的整体问题。
唯有整体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方使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事半功倍。
在2018 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中国内地有6所高校进入100强。这个成绩不差,可欣喜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学排名榜”只是反映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剖面,不能代表综合实力的全貌。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轻人才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考核评价中出现“唯论文”论;留学生教育考核指标也主要强调“规模”,而非质量。
有关部门认识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高等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完善依法自主办学机制,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及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等。
的确,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地基,这需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构建。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会成在接受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学术的归学术,管理的归管理。大学需要管理,但就定义和历史渊源而言,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管理是在此前提下参与进来的,它在共同体自我划定和认领的权利(权力)之外运行,提供共同体必要的公共产品(确保教学与科研秩序),而不是作为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引导者、示范者和评价者。”
曾任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的毕会成告诉记者,彼时最深的印象是剑桥的教师(尤其是教授)都很忙,每周二十几节课的比比皆是,课余还与学生保持在线学术交流。但他们说“悠闲”,却又有另一种含义上的“悠闲”——上午茶、下午茶、大量的学术讲座及思想沙龙。全校三十几个院级(college)单位,院长联席会议(senate)每年只有两次,其中一次于网上进行(全校各种议程讨论)。至于剑桥的学生,学生会与“稀奇古怪”的社团组织几乎包打天下,从邀请诺奖获得者“坐而论道”,到组织牛(津)剑(桥)校际辩论赛,完全没有管理者在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亦撰文,称“要改变局面,须达成几个决定性条件”:第一,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得到世界认可。从19世纪初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建立,到1920年前后,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心在欧洲。其间,美国很多大学教授都是欧洲留学出身的,这与工业革命不无关系。后来,留学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也离不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中国要想成为人人向往的留学中心,必须要有自主原创的前沿科学技术。
第二,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认同。中国高等教育要成为世界中心,至少要在国内形成多样性竞争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避免千校一面”。因此,应给高校更多自主性,按照教育规律来办学。留学生认可你的理念和教学水平,自会前来。
第三,学校聘任教师对世界应是开放的。原则上,对外教和国内教师的管理应属同一系统,薪酬考评等方面同等对待。
《纲要》提出,应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另外,也要保持制度的稳定性,这是保证学校品质的前提。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