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社会 > 正文

不忘初心,上海“影领”优质教育-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8-06-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它们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能帮助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感情,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前,电影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局限于德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资源中美育、智育的元素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电影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
作者|阙 政
影,作为文化载体,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无数优秀影片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电影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作用,恰恰是下一代创新进步所需的。
  随着国力的增强,“电影育人”已经日渐成为时代的新需要,但在这一方面,相比欧美国家我们仍有一块处女地有待开垦。所幸,上海的教育者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的召唤——和以往一样,他们走在了“电影育人”的最前列,拿出拓荒者的勇气和细心,在上海率先启动了“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校园电影院线”),经过2年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校园电影院线”的初心

  “电影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作用,恰恰是下一代创新进步所需的。随着影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非常喜爱电影这种娱乐和学习方式,因此上海先行先试,率先启动‘校园电影院线’,体现电影育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告诉《新民周刊》,“在上海,校园电影院线建设于2016年启动,按照《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的工作部署,至2017年底,上海已有74所试点单位进行了数字电影专用终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而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五十条”,又为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注入了“强心剂”——根据“文创五十条”,上海将做强一批优势院线,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教育特色院线发展。
  “教育和文化形成合力,通过文教结合,促进立德树人。校园电影院线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创建之初就将发掘电影的育人价值作为重点,采取院线设施、与平台建设,与相关课程教学研究同步推进的方式,来促进电影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倪闽景表示。
  “虽然相比全市的1600多所中小学来说,74这个数字还只是一个开始,但我们很高兴看到,这74所试点单位中已经覆盖了上海的全部区,并且包括了中小学、中职校、高等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段。”上海市文教结合办公室副秘书长林炊利告诉《新民周刊》,“比如虹口区的红旗小学、宝山区的行知中学、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等等。”
  当电影院线走进校园,带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为中小学生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观影场所——如今,他们在学校里就可以观看到优秀的影片,成为了校外院线的有益补充。
  不过,“在学校看电影”这件事的意义,要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大——它改变的不仅是观影的地点,更是观影的方式,观影的目的。
  自电影这门艺术诞生以来,百余年中,随着它的日益壮大,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电影的影响。林炊利是一个80后,至今仍对自己6岁时看过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印象深刻:“有些画面,现在都能清晰回想起来,对我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影响非常大。”林炊利告诉记者,“还有读小学时看过的《七侠五义》,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就想: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人存在过?询问了老师,方知历史上真的有这些人物的轮廓,而电影做了艺术的加工。”
  长大后,林炊利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做的毕业论文就是宋词研究——这正是因为当年电影里的北宋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从小就对宋代文学非常喜欢,电影也启发了对于历史的爱好——现在回想起来,电影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形象——它脱开了思辨层面,更加直观,更加具象化,直接映入观众的眼帘,呈现出震撼的教育力。尤其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图像化的教育和文字化的教育区别就在这里:它能长久地进入你的心里”。
  而在林炊利看来,一个人在家看电影,和一群人在学校集体看电影,产生的效果也是迥异的:“在家看,可能只是一个人随意的休闲行为;但是在学校,观影这件事本质上就已经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带有明显的教育特征。首先,个人观影和集体观影,从心理学上说,接受度和注意力都不在一个量级。其次,集体观影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方式,还可以附带许多其他的教育方案,比如一起写观后感,一起评论电影,在这种反刍中领悟电影的深刻内涵。”
  正是出于“电影育人”的考虑,上海市教委才会提出“每个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电影院”这样的校园院线建设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校园电影院线平台,探索几个问题:第一,实现学生在校、免费、绿色的观影;第二,向学校课堂教学和育人实践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源支持。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按照标准化建设,比如‘一馆一池’,学校要配备标准的体育馆和游泳池,那么能不能也配备一个标准的电影院呢?让影视库里的资源全部接入各个中小学去,结合日常教学和节日节点,让海量的电影把教育方式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一定会比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更有效。”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国庆节的时候,与其给孩子们讲先辈建国立业的不易,倒不如改成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比说什么都更直观,孩子们看了电影里还原的峥嵘岁月,自然就懂了。”

文教结合,让电影的春天永续

  当74所试点单位纷纷建起了“校园电影院”之后,电影在“文教结合”方面的作用,逐渐浮出了水面,逐渐变得清晰。

  从前,电影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局限于德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资源中美育、智育的元素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电影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告诉《新民周刊》:“校园电影院线有两大目标:一是实现校园观影,为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观影提供便利;二是探索电影育人,借助校园观影活动以及影视艺术专题类课程等平台,促进影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电影作为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电影作为资源,是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
  按照《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所谓文教结合,就是把文化资源用于教育,也把教育资源用于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作用——曾经被一墙阻隔的文化和教育,要打破围墙,实现两个领域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小学生观影菜单的分级,很多教育系统专家做不了,他们只能提供这一阶段小孩子应该接受哪些价值观教育的资料,至于如何选择电影,就需要依靠宣传文化部门的电影专家介入。
  为此,“校园电影院线”形成了包括高校专家、教研员、带教老师、项目组在内的“四方力量”联盟,并确立了落实校园电影育人的四种形态:散点式、专题式、系列式、课程式。
  经过深入和充分的调研,市教委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可以用电影辅助课堂教学。“其中,有些是可以用电影来完全契合课文的,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可以配合放映解放战争题材影片;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片段、《西游记》片段,都有现成的资源;另外还有一些是可以由电影为课文来提供宏观背景的,比如讲到‘飞将军李广’,就可以搭配表现汉朝历史的电影;比如遇到重大节庆日,也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如果在看电影的同时还能辅助实地参观,比如上海一大会址,那就更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去感悟,自己就能融会贯通。”林炊利表示。
  在徐淀芳看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内容。市教委借助文教结合电影院线项目,在实现学生在校观影的同时,努力挖掘电影的育人价值:将电影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丰富学科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理解;与学校美育相结合,学习电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受和体验电影艺术美,学习电影欣赏、评论;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用电影艺术创造性表达学校生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社团学习和项目研究的经历与成果。”
  而这还只是文教结合的初步效果。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文教结合、电影育人,一定会对未来的中国电影界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一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汪天云感同身受。
  “为什么上海市政府要强调电影育人?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电影事业发展非常蓬勃,全国上下5万块大银幕,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高中以上的年轻人都养成了非常好的观影习惯,可以说电影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大家一般都会选择第一时间看首轮电影。第二,上海从来都有将电影和教育结合起来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就有——每年中学生都有几次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机会,现在的教科书也已经开始有电影的内容,大大提升了中学生看电影的爱好。尤其是当电影呈现多元化发展之后,让年轻人有强烈代入感的影片越来越多,也有大量年轻人把电影看成未来的择业方向——所以,电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可能成为主流。”汪天云告诉《新民周刊》,“电影永远是时尚的,和时代同步的,也是属于年轻人的。事实上,年轻人也已经为电影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最近几年,我们看到许多大导演被青年导演超越、大明星被小鲜肉超越的例子,你到戏剧学院、广播学院的招生现场去看一看,也有很多来报名的学生已经拍过很好的微电影了——让电影成为自己未来事业的敲门砖,不是可能,而是已经成为现实。”
  最近,汪天云去法国时遇到电影同行,对方就感叹:5年前就预感到中国影视的未来不得了!因为5年前来欧洲留学电影专业的多是印度人,而现在前来学电影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任何行业都有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喜欢的人多,学的人多,最终往金字塔尖输送的人才就越多。“孩子喜欢电影,电影就有未来。不久的将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演艺人才在中国的井喷,让电影的春天永续。”

电影育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幸福

  即便不是冲着影视专业人才而去学习,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也可以给学生以无尽的滋养。文学、诗歌、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摄影传统的八大艺术,每一种都可以与电影联姻,让观赏电影的孩子们摄取到艺术的精华。而它独具的直观、形象、生动,又是一种再适合孩子不过的学习方式——润物细无声。

  在基础教育方面,上海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以下简称pisa测评),每三年都会对全球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一次评估,而上海已经屡次在pisa测评中摘得全球桂冠。据悉,这项测评采用的是欧盟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学科、阅读、科学能力,能够在这个测评中摘得桂冠,证明了上海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实力。


  而在上海,受到重视的不只是学业成绩,更有艺术教育。早在20年前,上海就率先提出了“每个学生至少有一门艺术爱好、至少掌握一项艺术技能”的目标。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讲话,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
  电影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早已为世人熟识。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它们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能帮助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感情,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力是新的竞争实力”,此言非虚。未来,国与国之间最大的差距,不在于经济的硬实力,而在于文化的软实力。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内而外的精气神,某种程度上就来源于一个人从小受到的艺术教育。从这个层面而言,用电影育人,对于国家的软实力、国家的文化自信、国家创新人才战略,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要大力推进体育与艺术教育?因为2010年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已经提出: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所谓终身发展、终身幸福,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有强健的体魄,有健康才有未来;第二,掌握一门艺术,对艺术有爱好,生活品质才会改善。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与活力,无论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能开拓创新,憧憬未来,都不会在枯燥的生活中丧失热情。”林炊利表示。
  上海,已经再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校园电影院线”,“影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