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社会 > 正文

相亲节目, 真正的“奇葩说”-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7-06-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靠“三观跑偏”“语不惊人死不休”来拉高收视率的嫌疑,也将此类节目推到风口浪尖。
记者|应 琛
 
       爱情和婚姻无疑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就连时下最热的网综《奇葩说》在不久之前也讨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话题:“‘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也正是很多大龄未婚青年正在思考,甚至困惑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晚婚晚育,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中打拼事业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根本不想恋爱,或者不想将就,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由地享受着单身生活。
  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单身,大龄未婚青年几乎都有过被催婚,或被逼着相亲的经历。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特别是在亲朋好友的概念里,到了年龄就该结婚,没有结婚的人是不完整的。
  就像节目中,张泉灵说的,“在西方,结婚是一种选择;而在中国,结婚是义务”。
  中国人就是如此看重婚姻。这或许也是以电视媒介充当“月老”的相亲类节目能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被观众热议的原因。除了真实性之外,不论哪档节目播出后都争议不断:许多参与者仿佛并不是为相亲而来,他们更像是借这个舞台获得高关注,节目也并非“成人之美”,而是彻底沦为“秀”的舞台。靠“三观跑偏”“语不惊人死不休”来拉高收视率的嫌疑,也将此类节目推到风口浪尖。
  那荧屏上这些火热的相亲节目,到底是让人更加向往婚姻,还是让单身人群对进入“围城”更加恐惧?
 
彻底改变中国的传统婚恋
 
  牵线做媒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活动,相亲节目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也称得上是一种较老的类型。
  自古以来,父母包办的婚姻讲求“门当户对”,与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匹配的人结亲。婚姻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契约,以传宗接代为目的,而不是爱情。这一习俗被认为有助于和平与稳定,直到20世纪后半叶都在中国婚姻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中国从严格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婚姻观也开始明显转变。
  然而,面对政策的改变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家庭仍固守成规,认为女子不同于男子,女子从属于家庭,父母对她们的婚姻有最终话语权。
  澳大利亚《对话》杂志网站去年刊登了一篇题为《在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如何彻底改变中国婚恋》的文章。该文的作者认为,从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可以看出,婚恋如何从过去的一种仪式化体系,转变成如今看到的自由、西方式的形态。
  文中写道,1988年,中国推出的首个相亲交友节目《电视红娘》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了解,《电视红娘》的节目流程是,男嘉宾先介绍自己和家庭背景,列出择偶标准,最后回答主持人的几个问题。本质上,节目就是为单身者打广告,呈献给电视观众,有意者可以与其联系。
  “《电视红娘》的开播着实非同小可。尽管这档节目仍有某些传统,但对婚恋的呈现是开拓性的。它将有关恋爱与婚姻的决定,从私人家庭搬到非常公开的广播电视上。”作者称其为中国人的婚恋“大跃进”。
  三年后,北京电视台开播了《今晚我们相识》。这档持续播出九年的节目也曾创造过自己的辉煌,最高时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收视率,促成了一千多对恋人,甚至不少外媒将其视为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网彼此竞争激烈。经济自由化的实施放宽了对电视广播的限制。电视网的盈利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更需要推出一些娱乐节目来吸引观众。
  相亲节目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转型——对单身男女的配对约会进行现场直播。
  以湖南卫视在1998年推出的《玫瑰之约》为代表的一系列相亲节目着实让此类节目实现了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追捧。《玫瑰之约》借鉴了彼时台湾最受欢迎的《非常男女》,来参加相亲的男女嘉宾经过三个环节的互动交流,最终决定速配成功与否。但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环节设计,让观众看得不能自拔,参与者也源源不断乐此不疲,甚至他们的家人也组成亲友团现场助阵热闹异常。
  细数这一时期的同类型节目还有,上海电视台《相约星期六》、辽宁卫视的《一见倾心》、陕西卫视的《好男好女》、山东齐鲁台的《今日有约》等等,至少有30多档。
  这些速配式的相亲节目让单身人士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相互接触,也为没有恋爱经验的人提供了模板,更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
  不久,电视观众对爱情、情侣关系和婚姻似乎有了新的定义,传统的恋爱和婚姻形式也在渐渐褪色。统计显示,1970年,只有1.8%的夫妇会在结婚前同居。到2000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2.6%。同时,中国的离婚夫妇从1978年的170449人上升至2013年的350万,跨国婚姻也从1979年的8500对增加到2010年的4.9万对。
 
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
 
  然而,观众的新鲜感是有保质期的,对于处在急速发展社会中的中国观众来说更是如此。相亲节目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这股风潮在2010年得以回归。
  走在前列的,便是2010年年初开播的《非诚勿扰》。在其创始人王培杰看来,节目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离不开这种新鲜内容形态的吸引,另一方面也与节目本质上浓厚的社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话题或明或暗地埋藏在节目之中,男女嘉宾之间强烈的价值观碰撞,对观众充满着吸引力。因此,节目的受众中不仅有适婚青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样还有许多相亲愿望不是很强烈的群体,大家要看的就是这种青年男女之间的观点碰撞以及孟非黄菡的观点。
  不过,这一转变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电视节目变得更加商业化,爱情和婚姻也更加物质了。
  到了20世纪末,相亲节目不断演变,采取了一些策略以应对竞争压力,如聘请经验老到的主持人,借鉴西方真人秀的设计和模式,在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技术支持下更好地与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互动。一些节目也开始与在线交友网站合作,来吸引参与者和观众。还有的节目和企业合作,以增加广告收入。
  然而,交友节目中有些片段,却中了物质至上的毒。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某期《非诚勿扰》上一位无业男嘉宾问女嘉宾,是否愿意和他骑自行车约会。女方直接回答说:“我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
  还有女嘉宾犀利地指出:“如果你的月薪没有20万元,我是不会考虑的。但如果你是农村的,有钱也没用。”
  坚持传统婚恋观的人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追求物质,盲目自恋,而且歧视穷人。似乎并不只有包办婚姻才缺乏“纯粹的爱”,对于一些观众来说,相亲节目上的恋爱也并不纯粹,节目绝非秉着“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开展。
  公众的抗议无疑只是增加了收视,捧红了嘉宾。最终,广电总局采取了行动。广电总局敦促国内电视台牢记它们的社会责任,弘扬正确的道德观。一些节目在之后遭遇停播,也有一些被勒令整改。
  但在此后几年里,从卫视到地面频道,仍有几十档相亲节目同时间上演,《我们约会吧》《称心如意》《爱情连连看》《百里挑一》《缘来是你》《非常完美》等等,男选女、女选男、机器选、带着父母选,场面蔚为壮观。
  今年5月13日,《非诚勿扰》经过“蝶变式改版”后首次亮相。新版节目采用的是“5男 24女”模式,自认为是“男生权力升级”,但观众却纷纷吐槽称“一夜穿越回清朝”,“简直是《甄嬛传》‘皇上选妃’的现实版”。
  有评论认为,改版后的《非诚勿扰》,有点像之前热播的《欢乐颂2》,第一部很成功,推出续集前观众很期待,等真正亮相后又往往是吐槽声一片,毕竟有成功的旧版在先,想要超越并非那么容易。当然还有更严厉的批评:“选妃式”相亲并非“创新”,而是陈腐婚恋观的沉渣泛起,形式的新颖挽救不了思想的退步,追求感情平等与尊重的现代女性早已不是“甄嬛”,自然会用脚投票。
  七年前,节目嘉宾多数是以70后80后为主,而今,90后似乎已成为相亲嘉宾的主力阵容,他们所呈现出的择偶标准、婚恋价值观,以及从他们嘴里说出的比如“先结婚后恋爱”“灵魂伴侣”等,都通过这个舞台展现,质疑与共鸣同在,迷惘和坚持共存。所以,如何让节目形式的创新,能更有利于引导年轻人正确的婚恋价值观的培养,这,才是值得《非诚勿扰》和众多其他电视相亲综艺节目更应深入思考的创新点吧。
 
一人脱单,全家光荣
 
  但如果说,一档节目最重要的是爆点而非“价值观”,是收视率而非好评率,去年年底亮相东方卫视的《中国式相亲》无疑是相亲节目中最大的成功者。首播当日,其52城收视率为1.327,居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二。该节目更是将国人众多奇葩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呈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吐槽,这节目若早些出来,或许可抢用另一档节目的名字——《奇葩说》。
  尽管节目方称其是“模式革新”,是“全新的代际相亲”,可其内核却很“复古”,节目名为“中国式”,意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回归”:男女嘉宾暗房相隔,父母坐镇前线,替孩子把关。
  有没有一种将公园“相亲角”里的配对模式搬到舞台上的既视感?但也正因父母深度介入,节目一播出,就吸睛无数,争议不断。资深娱记孟大明白就写了篇《金星又开了个可怕节目,中国式巨婴全来现形了》,微博上阅读量就逾800多万。
  《纽约时报》中文版也以《中国式相亲:一代“巨婴”的婚姻观》为题报道了该节目,文中指出,“它赋予父母干预子女选择的权力,许多观众表示这样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
  节目一开场,主持人金星就喊出:“一人脱单,全家光荣。”这句话把脱离单身身份说得无比荣耀,简直堪比古时候读书人高中皇榜,光耀门楣。但事实上,中国如今的非婚人口早已经超过2亿,在百度输入“第四次”,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第四次单身潮”,可见单身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现象。
  节目的slogan也是直击要点——“中国式相亲,有爸妈更放心。”因此,节目中家长的各种“奇葩”择偶观暴露无遗:“二十岁的男人是期货,三十岁的男人是现货,四十岁的男人是抢手货,你(女嘉宾)有多大把控在未来十年以后还能拥有他?”“就是干活干活,不干不能活”“好看的脸蛋不出大米”“手脚冰凉的女孩子宫寒,生出的孩子容易营养不良,这个牵扯着下一代,这一点我是蛮在意的”“我希望进我们家门的儿媳妇,要给我生两个到三个的”……
  中国的父母之所以在子女的婚姻中有这么大的发言权,有一个原因是其中许多父母在为孩子的婚姻埋单。没有父母的帮助,很多80后、90后单靠自己的经济能力是结不起婚的,甚至在婚后还需要父母来帮忙带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干涉,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子女做决定,过于强势和霸道,也会引起子女们对相亲对婚姻的逆反心理,使得许多原本有意借相亲交友来拓宽自己交际圈的年轻人反而对相亲望而却步。
  此外,离婚率十二连增也少不了父母的“推动”。有研究数据表明,“80后”婚姻中,由于父母的介入致使矛盾激化的占到了41%。而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的“80后”离婚案中,父母参与占了九成以上。
  中式婚姻中,从上门提亲到“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就不是好的婚姻”;西式的婚姻中,女方的爸爸也会在婚礼上亲自将女孩交到男孩手中。可见,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个角落,父母在婚姻中本身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对年轻人都希望以及需要获得双方父母的祝福。
  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更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倡导一种平等、健康、积极、向上的婚恋价值观,为两代人的爱情婚姻观架起沟通的桥梁。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