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防治“上海模式”贯通专家和大众-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在眼病防治领域,有个“上海模式”,已成为“中国经验”乃至“亚洲经验”,赢得国际同行的瞩目和尊敬。“上海模式”所根植的公共卫生眼病防治服务体系,凝结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几代人坚守“公益”和“防治”的实践和经验,尤其,在由许迅、邹海东率领的新一代医护人员奋力拼搏下,他们将“预防、医疗、研究、教育”等多方连接,在顶级专家与普通大众之间实现“贯通”,不断推出眼病防治新举措,从而屡创傲人的成绩。
上图: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上海眼病防治成就,正是在这样一群人、一种精神的支撑下,于十分平凡的环境和岁月里实现的。
前不久,记者再次探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他们的管理枢纽与门诊大楼隔街相望,而在上海江宁路一栋貌不起眼大楼的简陋办公室里,我恰巧遇见身为世界眼病学会(iapb)常务理事的邹海东因无暇出席国际会议,正录制一段视频讲话,做起这项学术要务,邹教授举重若轻,撂下刚吃完的盒饭,抹一下嘴,便对着摄像机镜头发表了一段流利的全英文讲话。不期而遇这一幕,让记者暗暗感叹,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上海眼病防治成就,正是在这样一群人、一种精神的支撑下,于十分平凡的环境和岁月里实现的!
“阿拉上海”的城市文明
眼睛,是人的心灵窗口,也是放眼无限世界的“入口”。
当人们双眼如炬能够享受这一器官带来的美妙视域时,很少刻骨铭心地体会,一旦失去了视力,人生将变得多么艰难。现当代历史上,多少人因为双目不幸失明,在黑暗里摸索前行备尝艰辛,譬如民间音乐家阿炳、著名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当代民谣歌手周云蓬等等。而导致眼睛——这两颗异常灵动的器官受到损伤乃至失明,除了战火、暴力、灾祸等意外因素外,在人类文明发展所处的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疾病致盲“杀手”。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沙眼”是个令人惊惧的疾病,它一度格外猖獗,成为流行面广、易重复感染、会因角膜溃疡等并发症引致眼盲的冷酷“杀手”。有的地区,沙眼感染率高达总人群的50%以上,若一不小心感染了它而未及时寻治,便由最初的眼睛发痒、发干到迎风流泪、畏光,再到角膜溃疡、浑浊、眼球干燥,可能从此深陷于黑暗。
1942年,“盖氏沙眼防治所”在上海应运而生,两个胸怀大爱之心的人士创办了这个以公共健康为使命的机构,专门组织力量与沙眼展开直接交战;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这个机构延续了承担“公共眼防”的职责,先后更名为“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和“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很长一段时期里,“沙眼”的致病原因可谓云遮雾绕,人类无法确知沙眼的病菌因何而起,但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上海眼防白衣战士,虽然一时找不到致病的源头,却看到了阻击疾病传播的路径,于是将战斗的火力点聚焦在阻击沙眼传染的路径上,提倡一人一巾一盆,用流动水洗脸、洗手,手帕、毛巾要经常洗烫等手段,“阻断传播”,从而将数以十万计的人们从沙眼传染的淫威下拯救出来,帮助他们避免了盲眼之灾。
查寻上海医疗卫生史,我看到,1960年代初,“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联手分离出沙眼的“沪114毒株”和“沪125毒株”,并成功研制了疗效显著的两种治疗药水,这是上海“眼防人”为阻击沙眼侵袭发明的“新式武器”,为当年上海市基本消灭沙眼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也是在1960、1970年代,“上海市沙眼中心防治所”每年组织发动对中小学生的沙眼普查,一旦发现“敌情”,立即采取各种隔离措施。
1978年,他们成功分离了“红眼病”病毒,获颁全国科技大会奖。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曾经困扰中国几亿人的“沙眼”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但新的眼部疾病谱及其挑战却随之而来,最为典型的是与年龄、代谢相关的疾病发病率迅猛增长。已经走过76年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因锐意改革而依然活力四射,他们紧紧围绕提高卫生服务、医疗质量和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目标,坚持公益性的办院方向,当他们发现,取代沙眼排列在疾病谱前三位的“致盲杀手”是白内障、青光眼和黄斑变性,其中,白内障居中国致盲因素之首,于是组织力量集中火力去“围剿”。所幸,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复明,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白内障手术早已非常成熟,他们的医护人员每年为大量患者圆满地进行了手术,且多次奔赴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光明行”,免费为当地农民、牧民等施行白内障手术。值得一提的是,在“围剿”白内障的过程中,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怀着公共服务的胸襟和职责,于2007年,向上海市有关方面提出并完成了对3506位贫困居民施行“白内障免费手术”的三年计划。2007年后,他们又会同民政、残联和慈善基金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贫困白内障手术费用减免的长效机制。得益于这些计划的持续实施,无数个低收入老人顺利地摆脱了白内障导致的弱视或失明,重新获见“光明”。而由于上海“眼防人”始终为市民的视力健康“站岗放哨”,牵头组织了一场又一场有关白内障治疗的攻坚战,加上全市其他医院的通力合作,目前,上海的白内障手术完成率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一,在上海,因白内障致盲的发生率也变得十分“罕见”了。
当代防盲的服务创新
即便“沙眼”被消灭,白内障也被有效控制,但上海“眼防人”仍不敢松懈。
因为继“沙眼”“白内障”等致盲疾病先后被遏制后,接踵而至的,是与年龄增长、器官衰老相关的黄斑变性(amd),以及由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dr),以及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pm),它们成为当今致盲疾病谱中最为突出的几大慢性眼病。
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这三大“致盲杀手”与以往的“沙眼”、“白内障”有个明显不同,即它们都属于“慢病”,往往在日积月累又不可逆向的病变过程中,悄悄地将健康人拖向黑暗深渊。不少老年人,患了近视又不耐烦戴眼镜,却不知,近视眼一旦发展到高度近视,极可能导致双目失明。看出了严峻形势,“眼防人”义不容辞挑起了重担!
为了有效地针对老年人群开展致盲性眼病的预防,他们牢牢依托上海数十年一直保留、在当今中国“硕果仅存”、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眼病防治三级网络,这个网络将“基层社区-区级定点医院-市级医疗中心”构筑成一个有效运转的社会网络化服务体系,覆盖了上海所有区县和常住人口。
利用这个网络,他们不断探索和开创新时期眼病健康服务新模式。他们的开创性成果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资源下沉,医防融合,发挥基层社区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原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对全市各区眼病防治服务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郊区眼科医生严重不足,相关设备也十分短缺,他们便有针对性地挑选基础相对薄弱的当地医疗机构进行纵向协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建立眼病防治技术合作体,以此为载体,他们源源不断输出眼病防治优质资源和成熟技术;他们还安排专技团队及眼科专业设备定期深入边远社区协助开展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眼病筛查协助、开展培训讲座,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落实社区眼保健服务;还委派资深眼科医生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指导和协助眼科诊疗,通过技术帮扶,有效改善基层眼科诊疗水平。
上图: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多年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爱眼日”活动,深受人们欢迎。
此外,他们还以项目促发展,强基层,推动全市眼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持续实施三轮眼病防治公共卫生项目,干预病种定位白内障、近视眼和糖网病等重点眼病、服务对象涵盖儿童青少年和社区中老年等重点人群,全市各区眼防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级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推进了全市眼病防治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他们还注重眼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眼健康服务长久发展,先后开设了十余期初级眼保健培训班,对全市各级眼防机构人员从理论到实操进行轮训,帮助基层严防队伍掌握眼保健服务基本技能,夯实眼病防治队伍服务水准。
截至目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已与10多个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建立合作体,两年来协助基层筛查眼病10万余人、提供专家坐诊200余场次,开设培训讲座362场,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眼病诊疗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有效提升了社区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上图:近年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频频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将眼病防治的“上海模式”和“上海经验”传向世界。
随着针对老年性眼病的创新性“公共服务”日益深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眼科医院)在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科研也形成了以博导领衔的学科优势,他们屡屡获得国家或上海的专项基金资助,也助推了相关科研项目的突破,无数个奖杯、奖状,记录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始终走在全国眼病防治第一的坚实步伐。
青少年视力预防探索新路
今天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事业重点呈一体两翼。
一体是“公共服务”,两翼是老年性眼病防治方面以及青少年近视防治。他们怀着“公益”精神,在这两翼的服务领域深耕细作,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成就斐然。
上图: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推出的《“目”浴阳光绘画大赛》,在青少年学生中反响颇大。该图《“睛”彩的世界》,系奉贤区实验小学一年级周玮琪习作。
上图:《大眼看世界》,系杨浦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一年级陈逸萌习作。
国家对青少年近视问题非常重视,各地争相采取措施去攻坚克难。上海是如何做的呢?据介绍,上海市依然积极发挥三级网络的独特优势,同时又将学校“请进”了公共眼防体系,由此构建了举世无双、“医防研教”四结合的青少年视力健康服务的新模式。
2008年,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科学地构建了“上海市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普查项目,从方案设计、区域划分、队伍组建、数据的汇总和分析,等等,由他们策划和牵头,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进行大规模的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经过多年来不断深入,如今,“上海市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从试点到普及,规模越做越大,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先进,在沪的幼儿园、小学等,小朋友每年必有一次屈光发育检查,并且一一记录在案,受惠者高达百万人次。他们的数据采集、初筛、反馈、转诊、复诊等等,由无纸化发展到云数据,家长使用一个身份证号码,就能登录智能化手机,在app上查寻自己孩子的屈光发育情况以及治疗信息。
为了将一些沉湎于手机屏的青少年拉出“泥潭”,他们还积极倡导每日增加户外活动,每年推出各种形式的“沐浴阳光”活动。其中,“‘目’浴阳光(go sunning for sight)”项目搞得十分红火,随着创意设计的“动物大搜寻”“爱眼宣传大眼仔吉祥物”“大眼仔登机牌”“卡通抱枕”等媒介,将活动理念传播到无数个家长与孩子的心田。他们在2016年针对7000名学生开展的“腕表行动”,为试点学校的学生们发放特制的“腕表”,运用腕表的定位功能、测光功能等,将孩子们每日佩戴手表参加户外活动的实时数据,及时传输到信息服务平台,这个“穿戴式”公共卫生个体化试点调查研究项目,也是积极推动“目”浴阳光预防近视活动的开展,探索和刷新了健康教育与健康防治相结合的做法,令国际专家为之惊叹。
上图: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针对学生开展的“腕表行动”,运用腕表的定位功能、测光功能等,将孩子们佩戴手表参加户外活动的实时数据,及时传输到信息服务平台,这个调查研究项目,受到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不忘初心,甘做“护眼天使”
人类防盲治盲,重点是“防”为先,“治”为后,这是世界共识,也是上海经验。
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防盲协会(iapb)等联合发起的“视觉2020,全球行动消灭可避免盲,享有看见的权利(vision 2020,global initiative for the elimination of avoidable blindness the right to sight)”,是一项至2020年全世界消灭可避免盲的全球运动,这一目标既伟大也艰难,尤其对中国而言,因为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有500万盲人左右,约占全世界盲人口的18%。而现阶段,有专家指出,中国每年约新增45万人失明,几乎每天每分钟会出现一例新的盲人,而导致盲人数量不断增长的因素,很大程度来自人口增长,以及老龄化人口迅猛增长带来的慢性疾病。
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张文康于1999年9月在北京代表中国政府在宣言上签字,庄严地承诺:2020年之前,在中国根除可避免盲:包括白内障、沙眼、河盲、儿童盲及低视力与屈光不正。庄严承诺的背后,是各种因疾病导致的视力损伤排位越来越高,形势不容乐观。在力克重重障碍的眼病防治路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倾力出征,他们肩负着全球最大城市人口的眼健康重任,始终走在世界眼健康最前沿,致力于让上海成为世界眼健康水平最高的特大型城市,让上海人拥有“视力健康世界第一”的幸福。
事实上,在中外现代医学发展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像中国上海这样的三级网络开展眼病防治,在这个意义上看,上海经验又是全球难以复制的。2014年全国曾组织了九省一市人群眼病调查,上海的数据之优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平均水准;上海眼病防治方面的不少学科成为国家发展重点,成果被采用和推广。2017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被吸收为国际防盲协会(iapb)常务理事单位,这在中国是唯一入选的一家,象征了眼病防治的专业高度。
如今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既是统领全市眼病公共防治的机构,也是上海唯一一家三甲眼科医院,他们依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资源,又发挥自身的公共卫生优势,使得专业队伍不断发展,领军人才辈出,多项科研和临床诊治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他们发现,许多人不是“盲”于疾病,而是“盲”于无知,毫不节制地过度用眼,长时间熬夜看屏等等,于是不遗余力地四处出击,开展各种形式的“爱眼日”活动……
上图: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倾力出征,他们肩负着全球最大城市人口的眼健康重任,始终走在世界眼健康最前沿,致力于让上海人拥有“视力健康世界第一”的幸福。
许迅、邹海东以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不少医护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既然我最初选择了做眼科医生,从来就没有后悔过,纵然世界上有着更绚丽的事情,但我安心于在小小眼球这个精微宇宙里探寻未解之谜,这是无悔的初心。”
诚然,不论外界世界如何喧哗骚动,上海“眼防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一方阵地,切切实实做城市眼睛的守护天使,既普通又伟大,他们身上折射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以及上海人的气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