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针灸:冰火神针-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头痛、中风、哮喘、肌痉挛、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陆氏针灸”传承至今的“切诊”手法,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记者|应 琛
在龙华医院的中心草坪上,八位建院元老的青铜雕像静静矗立。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目光如炬的中年男子,就是海派中医陆氏针灸的创始人陆瘦燕。
出生于针灸医师家庭的陆瘦燕,从小就跟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针灸治病之神效,更受其父济世仁术的熏陶,16岁中学毕业后,即立志随父学医。后来,他开设的针灸所天天门庭若市,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各种疑难杂症患者咸来求医。
也正是从这家小小的诊所开始,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创立了“陆氏针灸”。如今,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陆瘦燕虽已离去,陆氏针灸仍然领衔海派针灸,并于2009年、2011年分别被列入上海市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地方流派,“陆氏针灸”也是唯一进入国家级的针灸项目。
八仙桥有个陆瘦燕
龙华医院5号楼五层针灸科的候诊区,虽然才刚过早上8点,护士台前却早已排起了长队。
“七八九月是我们这里就诊人数最多的时间,比平时翻了个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裴建告诉记者。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炎炎夏日正是得阳气的最好时节。“打伏针”自然成为很多老上海每到夏天的习惯。
对此,裴建表示,这确实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据他介绍,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是陆瘦燕夫妇在随父临诊和他们自己的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容易驱除伏留筋骨深处的宿疾,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伏针’‘伏灸’等冬病夏治法,正是陆氏针灸创导的。由于病者深受其益,后成为陆氏针灸流派的一大特色。”裴建介绍说。
陆氏针灸到底有多神奇?那还得从清末民初说起。陆瘦燕的生父李培卿是针灸大家,素有“神针”之誉,为陆氏针灸疗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师从陈慕兰,擅长针刺补泻手法,重视脾肾的虚实,强调经络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年以后,习用毫针,创用温针、伏针、伏灸。到晚年提倡慢针细捻,对针灸的发展贡献极大。
1909年,陆瘦燕就出生于这个针灸之家,他幼承庭训,中学毕业后即随父学医,18岁起在上海开业,不久就蜚声上海。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陆氏针灸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上海八仙桥一带名医云集,而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的诊所就开在金陵中路119号。
据裴建回忆,陆氏夫妇分别接诊上午和下午,诊所业务鼎盛,每天都门庭若市。“陆瘦燕”三个字在那时的上海滩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患者只需说“到陆瘦燕诊所”,不用告知地址,三轮车师傅就会将他送到八仙桥。当年,前来求医的患者,病种广泛,不仅有各种风湿痹症、内科杂病,还有妇科、儿科、外科等病,更有精神病、麻风病之类的特殊病症。
在夏季,前来打“伏针”的患者更多,不得不每日限号(上午半天400号),以致患者通宵排队候诊,这成了当时一道奇特的景观。其中,有的请人代为排队,有的向人租借板凳排队。陆瘦燕诊所的邻居便抓住了这一“商机”,提供“代人排队”“出租板凳”的服务。
陆瘦燕从清晨6点开始门诊,30-50位患者一批,一直要到午后1点多才能结束门诊;朱汝功从下午2点开始门诊,要治疗200多个患者,到6点多结束;除门诊外,朱汝功还要出诊,为中风瘫痪等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治疗。裴建表示,在私人诊所,每天要完成如此多的门诊量,至少是前无古人的。
当年,“陆瘦燕针灸”诊所里的挂号费,初诊是1元2角,复诊是1元。而彼时,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是48元5角,个人最低生活费是8元。能吸引如此多的患者愿意通宵排队、花重金来求治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疗效神速。
冰火神针,探索针刺新方法
头痛、中风、哮喘、肌痉挛、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陆氏针灸”传承至今的“切诊”手法,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来自苏州的杨女士,7年来,饱受头痛折磨,几乎失去了治愈的信心。当得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疗效显著后,杨女士决定试试。
医院针灸科医生为杨女士进行施针后,她的疼痛感便消失,喝水也不再吐,巩固治疗2次后,之前的症状便没有再发作
裴建认为,“陆氏针灸”创始人陆瘦燕提出的“切诊”思想尤为重要。诊病必须了解病者整体情况,而望、闻、问、切这四诊中的切诊,除了切寸口脉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太溪”“冲阳”“颔厌”“太冲”等脉,以察元气之盛衰,肾气胃气之虚实,上下左右之偏胜。
与此同时,陆瘦燕和朱汝功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针刺手法的正确运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陆瘦燕曾说针刺手法“一旦失传,不仅会降低疗效,更可怕的是,针灸学中具有特色的操作技术将毁灭在我们这一代,实在是上愧对祖先,下愧对子孙”。因此,他对针刺手法从文献整理、科学分类、临床观察到实验研究都做了大量工作。
陆瘦燕将手法的作用,区分为候(催)气、行气及补泻三类。所谓“候气”或“催气”,是促使针不得气的方法。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所谓“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之刺法。
1958年夏,全国第一次针灸经络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卫生部、各省市的领导及针灸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共同探讨了针灸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陆瘦燕在会上表演了“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使受试者当即分别产生热或凉的感觉,会场为之震惊和振奋。此后,在全国针灸界掀起了研究针刺手法的热潮。
陆瘦燕将这两种复式手法,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讨论,认为其出处就现存资料而论,以明代徐凤著《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为最早,并将这两种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裴建对陆氏留下来的祖训记忆深刻。
接受针灸治疗的人,一般会看到医师是单手持针并进针的。而陆氏针灸的传人进针时却一定双手并用——这就是陆氏特创的爪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要求医师以左手大拇指指甲用力按穴,右手(刺手)持针,中指须抵住针身,无名指抵在患者皮肤,然后将针沿左大拇指指甲边缘,一捻一插迅速刺入皮肤。这样双手协作进针,可以减轻患者的痛感,使取穴更正确,并避开血管或器官。
此外,温针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却被后人视为俗法而不用。陆瘦燕和朱汝功秉承其父的经验,体会到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施温针时,针尾加艾燃烧,借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深部。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当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之目的,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
兴办针灸教育,加快传承
被誉为“针灸伉俪”,陆瘦燕、朱汝功夫妇共同创建了“陆氏针灸”流派。
陆瘦燕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其中有7人继承父业,在孙辈中也还有2人随其母陆利芳在澳大利亚开业。入室弟子共有80人,其中多为针灸名医,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建树颇多。
早在1948年,陆瘦燕夫妇为了传承针灸绝学,除了传统带徒外,他们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并亲自编写讲义,大幅函授学员的来信提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陆瘦燕习惯用毫针,他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比其他针更安全,可用于针刺全身各穴。于是,他将毫针进行改进,创制了“瘦燕式”毫针,在治病时都使用自己制作的金质毫针。
为了提高针灸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经络、腧穴有直观的概念,他们还研制针灸经络学位模型,挂在墙上,让学生查对和复习。制作模型用于教学,在现代,陆氏夫妇是最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医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中医学获得新生。1952年和1955年,夫妻俩先后开办了两期“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学制3年,设置里内经、伤寒、金匮、中药、方剂、经络、腧穴、生理、解剖、针灸治疗、中医内科、西医内科、神经内科等中西医课程。当年,每天晚上集体上课,白天轮流临床带教,采用边教学、边临诊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针灸医务人才。集中教,个别带,自该学习班开始,成为中医教育界一种新的传授方式。
1952年,除私人开业外,陆瘦燕还参加了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特约门诊工作。1955年,又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除此之外,陆瘦燕自1950年代始,一直担任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及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他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开办进修班,为提高整体针灸队伍的水平做了大量工作。
1958年春,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针灸医学,陆瘦燕放弃自己私人门诊的丰厚收入,接受了上海中医学院的聘请,担任针灸教研室主任,并着手创办针灸系,开始了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生涯。
1959年,陆瘦燕受卫生部委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讲学、会诊、进行学术交流,为针灸医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1960年,全国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瘦燕被任命为系主任,后又兼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集医、教、研于一身。他亲自为针灸系、医疗系、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针灸培训班的同学上课,还研制教具,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套脉象模型。
那一时期,陆瘦燕夫妇整理总结了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专著,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多次翻印发行,影响极为深远。另有《腧穴释义》《针灸歌赋选释》《针灸治疗学总论》等亦已完稿,可惜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中,被付之一炬。
陆瘦燕去世后,朱汝功毅然决定要担起陆氏针灸掌门人的重担。
退休后的朱汝功远赴美国再度艰苦创业,行医治病近20年。朱汝功在美国期间治愈了许多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
朱汝功以业务所得捐献给母校设立奖学金奖励针灸人才。陆氏夫妇的入室弟子中也多为针灸名医,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都有所建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承担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临床医学系本科生《针灸学》的教学。这里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上海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临床基地之一,为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临床医师进行针灸学临床培训。
除了建立陆瘦燕工作室之外,如今龙华医院针灸科的另一个特殊身份,便是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传承研究基地。研究基地负责人裴建,也是“陆氏针灸”的第四代传承弟子。
裴建说:“两位大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盘托出,我们这代弟子也要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下一步,我们会致力于促进针灸学术的交流,借助传承研究基地继续培养传承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将老师的毕生所学传承下去,提高针灸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至今,五代传承人努力将这份珍宝薪火相传。
链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流派考
1960年,龙华医院建院之初,汇集了海上众多中医名家,其中以建院八老最为著名。他们均是当时临床各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物或是奠基者。八老分别是:丁氏内科传人:丁济民、黄文东;石氏伤科传人:石筱山;顾氏外科传人:顾伯华;徐氏儿科传人:徐仲才;范氏眼科传人:范新孚;陈氏妇科传人:陈大年;陆氏针灸创始人:陆瘦燕。此八老均为当时海上甚至全国内、妇、儿、外、伤、针、眼科的佼佼者。他们分别开创了相应的专科,并且言传身教,带教了一大批门人子弟,培养了一大批专科业务骨干,为海派中医流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陆氏针灸之外,其他六大流派为:
顾氏外科
顾氏外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外科世家,祖籍崇明。后迁徙浦东后悬壶济世,至今已有近一百余年历史。顾氏外科肇始于顾云岩;奠基于顾筱岩,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勇于创新,充实发展了顾氏外科学术内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外科诊治方法,收徒授业,使顾氏外科声誉鹊起;顾氏外科发展于第三代顾伯华(建院八老之一),顾伯华是顾氏外科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又是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目前顾氏外科发展到第五代传人。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顾氏外科逐步形成了疮疡、乳腺、肛肠、皮肤、急腹症等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外科学术体系,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完整的传统中医外科学术体系和建制的临床学科。顾氏外科得到了长足发展,誉满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外科的一大流派。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肇始于原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的石兰亭先生。第二代传承人,石晓山,自幼随父练武习医,着重研习医道,得父所传。兼习针灸、外科。擅长于伤科内治,每起沉疴,形成了石氏伤科一大特色。光绪至民国年间,石氏父子医道逐渐为外界所信仰,“石氏伤科”誉满沪上,并成为上海乃至江南八大中医伤科流派之一。
目前,石氏伤科发展到了第五代传人。
徐氏儿科
徐氏儿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世家,祖籍上海宝山,世代为儒医,悬壶济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徐氏儿科肇始于徐杏圃;奠基于徐小圃,徐氏广读经典,钻研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融会贯通,特色鲜明,注重扶阳,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勇于创新,充实发展了徐氏儿科学术内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儿科诊治方法。中年名噪沪上,及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徐小圃先生人称为中医儿科泰斗。
徐氏儿科发展于徐小圃之子徐仲才(建院八老之一)、徐伯远,及弟子。徐仲才、徐伯远是中医儿科名医,幼承庭训,师从名医祝味菊,1960年共同创建了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是徐氏儿科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融会贯通了徐小圃、祝味菊医疗经验之长,在儿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开肺扶阳益肾医疗理论体系,徐氏扶阳理论得到继承和发挥。
陈氏女科
创始于陈筱宝。陈筱宝 (1873~1937), 字丽生,浙江海盐人。其父陈耀宗为清朝咸丰年间御医。陈筱宝六岁读私塾,15岁随父学医,秉承家学,复从上海诸香泉先生受业,诸公深得傅青主,叶天士诸家之学,专长妇科,名重当时,筱宝尽得其传。年甫弱冠即膺浦东塘桥善堂之聘为广大群众诊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年时更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残本,内多透彻理论与经验良方,潜心研读,进一步获得了有关妇科疾病的医疗知识,遂以妇科专门应行。陈氏专治妇科,行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颇多独到之处,除继承前人治疗妇科的理论和经验外,并有所发展,逐渐形成独立流派,即后世所称“上海陈氏妇科”。
第二代传人为陈筱宝之子。次子陈大年(建院八老之一)1918年中法学校毕业后随父侍诊,秉承家学,又受业于儒医苏列侯。1925年开业行医,病家日盈门庭,沪上颇负盛名。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医师、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组长、附属龙华医院妇科主任,1960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主任及附属龙华医院妇科主任。
丁氏内科
丁甘仁先生为孟河医派的佼佼者,不仅由于其医术精湛,更重要的是开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大大推进了近代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名医,如程门雪、黄文东、章次公、严苍山等(可详见《孟河医家新探》,中华医史杂志2004 年4 月第34 卷第2 期)。而与龙华医院最有渊源的是丁氏内科创人是程门雪、黄文东、丁济民三位。
其中,丁济民(建院八老之一),为丁甘仁次子丁仲英之子,自幼家学薰陶,熟诸岐黄之术,又刻意攻读历代名家医籍,在临床实践中,曾治愈不少疑难病症。1963年起任龙华医院副院长,并任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范氏眼科
创始人范新孚(建院八老之一),出身于中医眼科世家,早年从祖父范香孙习医,继承家学。1927年就读于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又师从中医内科名医夏应堂,在南市区文庙设眼科诊所,民间称之为“文庙范氏眼科”。1956年应聘进上海中医学院任眼喉科教研组主任,1960年任龙华医院眼喉科主任,为医院眼喉学科创始人。并担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眼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顾问等职。在眼科医教研方面卓有成就。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