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甲医院的求“鹰”计划-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按照传统的观念,培养入职前的医学人才对医院来说有一定的“风险”,但从促进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从“人才培养靠前一步”的角度,“雏鹰计划”最终将有利于肺科专业以及肺科医院的人才储备。
记者|黄 祺
身着黑色t恤,29岁的马尘超用40秒的时间,在视频里为自己拉票,虽然没有穿白大褂,但帅帅青年医生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家好,我叫马尘超,是上海交通大学2016届外科学博士,目前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在校期间发表3篇sci论文,并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的称号。2014年经学校选拔公派前往美国梅奥诊所访问学习一年,参与了一项nih课题研究。科研、学习之余,我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希望今后能够借助肺科医院这一高水准平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实现自身价值。”
学霸、品学兼优、高颜值高智商……15名医学学生,一一在镜头前展现自己,为的是竞争一个叫做“雏鹰计划”的人才培养项目。
最终,将会有8人入选,他们将获得肺科医院提供的科研和学习经费以及一位“梦想导师”。不过,惊喜与压力同在:三年受助期间,“雏鹰”必须要完成科研任务、发表论文、完成进修等既定目标。
“雏鹰计划”是目前国内医院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就职前医学人才提供资助的人才培养项目。在大型医院里,为医生提供各种培养资助,是常见的做法,但是,像“雏鹰计划”这样由医院拿出经费、选拔导师培养就职前的医学人才,却非常罕见——毕竟,接受培养的医学生最终不一定会留在这家医院,医院的付出很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今年是上海市肺科医院“雏鹰计划”第二年,最近,第二批候选人完成招募和评选。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介绍说,“雏鹰计划”是医院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一部分,按照传统的观念,培养入职前的医学人才对医院来说有一定的“风险”,但从促进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从“人才培养靠前一步”的角度,“雏鹰计划”最终将有利于肺科专业以及肺科医院的人才储备。“提前一步去培养人才,不要太计较小的得失——这也是最近十年肺科医院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求贤先人一步
28岁的戴晨阳,这几天正在准备一次发言,听众是他的学弟学妹,或者同学,他们跟戴晨阳一样,是正在医学道路上努力的优秀年轻人。
戴晨阳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第一批“雏鹰计划”的培养对象,戴晨阳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给即将“打擂台”竞争第二批“雏鹰计划”的医学生们一些参考。
戴晨阳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通过8年艰苦的学习,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作为国内最好的医学院的毕业生,求职对于戴晨阳来说,并不是难事,但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是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所长、有着广阔学习和进步空间的职业平台。硕士毕业当年,戴晨阳开始物色导师,继续博士学业。通常,医学生选择博士导师,基本上就选定了今后的职业方向和研究领域,也很有可能留在导师所在的医院工作,因此,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戴晨阳将简历寄给了数位他心仪的肺肿瘤领域专家,陆续收到了回复,但有一位老师的回复,却深深地打动了他,这位老师就是日后成为戴晨阳博士生导师的陈昶。“只有陈昶老师,发了几次邮件给我。他对我之前获得的成绩和对科研的认识表示非常认可,欢迎我报考他的研究生,而且告诉我,到肺科医院学习后,我可以得到很多科研方面的支持。能够在科研上得到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平台。这一点是最吸引我的。”
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戴晨阳就遇到了“雏鹰计划”。2015年,上海市肺科医院创新性地推出了国内第一个针对入职前医学人才的资助项目“雏鹰计划”,由于医院是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因此报名限制在同济大学在读的医学生范围。
通过打擂台评选,包括戴晨阳在内的5名学生从报名的20人中脱颖而出,入选第一批“雏鹰计划”。入选的学生,获得医院提供的人才培养经费,这些经费可以用于科研和进修。
戴晨阳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与“雏鹰计划”提供的经费相比,培养项目提供的科研平台,对他来说是更有吸引力的。去年,戴晨阳通过“雏鹰计划”提供的平台,参与了一项与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的科研项目。另外,他还参加了一个与欧洲心胸外科专家合作的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比较了肺部小肿瘤患者施用肺叶整体切除手术和部分肺叶切除手术哪一个效果更好。最后的研究结论认为,综合患者预后和复发可能性方面的评价,肺叶整体切除手术都更胜一筹。这个研究的论文发表在权威的国际学术期刊《临床肿瘤》杂志上。
戴晨阳用“雏鹰计划”的经费,参加了三次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做大会发言。以学生身份在中国心血管外科最权威的如此大会上做大会发言,是非常少有的。
对于自己能参与重量级的科研项目并发表论文、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戴晨阳感到很满足。当一个热爱科研的年轻学者得到广阔的科研平台,大概就是“老鼠掉进米缸”的感觉。
医学人才储备与世界接轨
今年,第二批“雏鹰计划”已经开始招募和评选,今年的招募将范围扩展到同济大学之外,所有的入职前医学生都可以报名,目前报名的18人中,有4人来自外校。戴晨阳说,他极力向自己的学弟学妹或者同学推荐这个项目,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能够像他一样“掉进米缸”。
陈昶介绍,与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相比,“雏鹰计划”有三个最大的亮点。首先,“雏鹰计划”面向入职前的医学生;其次,多数人才项目的经费只能用于科研,而“雏鹰计划”鼓励学生用资助的经费去进修或者参加学术交流;第三,“雏鹰计划”为入选的学生提供导师,这个导师是责任制的,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去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任务。这三个亮点围绕着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医院愿意提供年轻人才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急于获得成果,毕竟,医学人才的学习和成熟,需要时间。
他认为,“雏鹰计划”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另一方面,也对作为“梦想导师”的医院内专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师身上有了责任,才能用心培养学生,才能不断督促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这对于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来说,是应有的使命。
医学人才的培养,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有自己的特殊性。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时间就非常长,经过漫长的校内学习后,医学生还只是个“半成品”,因为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而且知识更新非常快的专业,医学生还必须跟着老师在临床学习多年,才能独立工作。
过去一段时间,国内高校中,研究生“散养”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广受诟病,研究生导师如果不能尽心尽职,学生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在医学教育领域,教学医院里的专家,通常都是有着教学任务的教授,大专家们是否能带好自己的学生,也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的质量。“我们这样的三甲教学医院,教学相长是非常重要的。”
“雏鹰计划”是上海市肺科医院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像一座金字塔,覆盖了从入职前医学生到资深医学专家的整个过程,为不同阶段的医学人才提供平台、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人才储备策略,已经将人才培养的起跑线前移到了入职前医学人才,但陈昶认为,这还不够。下一步,医院计划对本科大二、大三的医学生,提供完善的寒暑期实践计划。“导师给他一个病例,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想该怎样诊断,提供怎样的治疗是合适的。然后,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医学生对临床工作的兴趣,锻炼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实践计划每期招收30名左右的大学生,在临床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陈昶认为,这种方式是对医学教育的很好补充,也接轨了欧美国家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一家医院的发展,人是最关键的。”陈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