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支原体,竟是儿童肺炎主要病因-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天气转凉,6岁男孩小欣的妈妈又开始紧张了。自从进了幼儿园,体质较弱的小欣每年入秋必“中招”,总要得一次病。最近,小欣出现发烧、咳嗽、喉咙痛,被诊断为肺炎住院治疗。小欣肺炎的病因不是家长们经常听到的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而是支原体感染,因为感染了耐药支原体,小欣已经住院一周还没能康复。
通常,孩子感冒发烧到医院检查,医生会给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的判断,而支原体感染对于家长来说十分陌生。这并不奇怪,因为过去受限于检测手段和重视不够,很多支原体感染没有被及时诊断出来。
但同时,支原体感染是6岁以上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6岁以上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六成以上病因是支原体感染。
检测困难,很多支原体感染未被发现
支原体究竟是什么?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其中,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末秋初,主要感染5—18岁的儿童。近年来,因为环境中支原体的广泛传播,5岁以下儿童也易感染,最小的感染患儿甚至出生只有十几天。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体中,6岁以上患儿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高达62%。与此同时,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也不少见,6岁以上患儿可达44.36%,而不能排除包括肺炎支原体在内的非典型病原体的病原检出率高达53.7%。
6岁以上儿童感染支原体的风险高,但感染后,往往容易误诊。支原体导致的儿童呼吸道感染,孩子的症状与病毒、细菌引起的感冒症状非常相似,通常有打喷嚏、流鼻涕、发热、咳嗽等症状。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介绍,支原体感染比较难诊断,一个是因为支原体感染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检查很难鉴别。第二,实验室检测比较难,而且传统技术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过去,由于早诊断困难,很多支原体感染都被“糊涂治”了。
2000年之前,临床上几乎没有检测技术鉴别支原体感染,很多治疗都是医生根据经验判断,所以诊断的准确性会比较低。“后来普遍用血清学的检测方法,但这些检测对支原体敏感性不是很高,而且有些感染指标通常要感染几天后才会出现,因此血清学检测抓不到这些标记。等诊断报告确认是支原体感染时,病情可能已经加重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乔立兴告诉记者,每到秋季儿科门诊就人满为患,特别是呼吸科,肺炎患儿增加比较明显。在接诊的患儿中,有部分患儿因为不规范的治疗,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乔立兴主任指出,部分基层医生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造成了疾病诊治的不规范,不能识别普通感冒与肺炎早期的区别,发现咳嗽、发烧就用感冒药。
还有一部分医生识别出了是肺炎,但按照常规认知,直接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其实这对肺炎支原体是无效的,这些都是儿童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表现。这样既不能及时减轻患儿的病情,反而会延误或因不合理用药产生副作用。“基层医疗机构除了改善医疗环境,同时也应该加强基层医生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等疾病正确认知,及时让患儿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
“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头孢类抗菌药对其无效。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为抗感染治疗,建议优选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覆盖支原体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并进行对症治疗。”曹清主任强调。
借助医联体,基层管好支原体感染
在乔立兴看来,目前各地正在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和诊断水平。他说:“提高医联体的运行效率,一是‘互联’,疑难疾病交给大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二是打好底,即上级医院对基层进行规范化培训,在‘指南’下规范诊治、用药,这样才能保证基础疾病无论找谁看都是一样的,也就规避了部分不合理用药的出现。”
如今,多重pcr和基因检测技术中的rna检测,在三甲医院得到应用,可以实现支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但至今只有部分三甲医院有这个检测,大多数基层医院还不能开展支原体的快速诊断。
曹清认为,国内精准诊断和精准用药做得还不够,她常常遇到转诊病人,之前没有正确诊断就用了很多对支原体感染无效的抗生素,使得患者病情加重。她认为,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用上快速诊断技术,基层医生掌握支原体感染的相关诊疗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耐药支原体感染的发生,以及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出现。
支原体引发重症肺炎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都听到过流感引发重症肺炎可能威胁生命。其实,支原体感染,特别是耐药支原体感染,引起重症肺炎、难治性肺炎发生比例比较高,严重的也会威胁生命安全。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兼三病区主任严永东介绍,儿童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咳嗽初期为干咳,患儿无痰或少痰,之后会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有时会出现喘憋和呼吸困难。“感染支原体后,小婴儿和大龄儿童的疾病表示不一样。小婴儿表现为有痰,大小孩主要表现在干咳,咳嗽比较剧烈。”
严重的支原体感染患儿还可能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胸腔积液,以及肺炎、肝炎、肾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后果,甚至治疗不及时可致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陈志敏告诉记者,在他的病房里,重症支原体病人经常可以看到。“我们一个病房有50张床位,至少20名到30名患儿是支原体肺炎患儿。”
陈志敏主任说,部分病人在接受治疗后还是会留下后遗症,比如支原体感染对肺造成损伤,有的病人支原体感染后带来哮喘,也有病人患上闭塞性支气管炎,反反复复发作。支原体感染甚至还可以引起川崎病等其它问题。
导致支原体肺炎病情加重有多种原因。首先如果感染支原体的孩子免疫功能比较差,或免疫反应过强,会让病情加重。其次,如果出现耐药支原体感染,也容易让支原体肺炎变成重症肺炎或者是难治肺炎。严永东主任介绍,肺炎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首要的原因,发展到重症肺炎,就有一定的死亡率。
支原体感染人体后不仅会对感染部位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免疫炎症反应造成肺部及其他器官的进一步损伤。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感染后人体快速调动免疫系统对抗清除支原体,如果把支原体看成敌人,那么免疫系统就是我们的士兵,被感染的部位就是敌我交锋的战场,在战争中这个战场会遭到或多或少的破坏;而且很不幸的是人体有些组织细胞(如肝脏、心脏、肾脏、脑部等组织)表面看起来跟支原体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作为士兵的免疫系统不能很好地识别敌我,那么就有可能会把自体组织误认为是敌人而一并进行打击,损伤了这些组织器官。
家人之间互相感染,适当隔离有必要
支原体在家庭成员间互相感染,往往延长患者的病程。曹清主任在临床上常常遇到一家被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一开始是大娃生病,大娃好了二娃生病,然后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被感染。”过去的研究认为,支原体感染主要威胁6岁以上儿童,但近年来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年龄在向低龄发展。“我碰到一个最小的支原体感染患者,37天大,他也是在家里被老大传染的。”
有一名5岁小患者让曹清主任印象深刻。2017年,孩子在门诊就诊被诊断为支原体肺炎,输液几天,一直不好,高烧不退,呼吸越来越困难,氧饱和急速下降,后来进了抢救室。“到抢救室用上呼吸机后都撑不住。当时我们怀疑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我们为他做了快速多重pcr诊断,检验结果他没有感染其他病毒或者细菌,仍然还是支原体感染。”经过进一步的检验,医生们确认孩子感染的是耐药支原体。医生给孩子用针对性的药物七天后,孩子终于“活过来了”。
虽然治疗成功,但急性肺损伤非常严重,这个孩子以后每次感冒咳嗽就喘得厉害。曹清主任说,这个孩子最初也是被哥哥传染的,后来他的妈妈生病,一检查也是支原体感染。
曹清主任也曾遇到过最终医治无效的患儿,“两个死亡病例都是比较小的,大概七八个月大,也是全家都有支原体感染。两个孩子除了感染支原体,还合并腺病毒感染”。
严永东主任提醒,儿童支原体感染应及早治疗。同时,要注意家庭成员中密切接触人员的支原体感染排查、治疗与隔离,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增强体质。日常教育孩子勤洗手;多带孩子开展户外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改善呼吸功能;平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在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及时增添衣服,以防受寒感冒。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但很多家长并没有自我保护和保护别人的意识,孩子疾病还没有完全好,就让孩子去幼儿园或者学校上学,带来新一轮的相互感染。“如果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导致临床发烧,不能说一不发烧就让孩子上幼儿园。病原体的清除和临床表现不是同时的,并不是不发烧了,你的病毒就完全清除掉了。这个是中国普遍的现象,会导致自己本身好不了,又传染其他小朋友。所以我们提倡小朋友生病后,等完全恢复再上幼儿园,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有好处的。 ”严永东主任说。
保持警惕,切忌乱用药
很多家长反映,如果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病程要比其他肺炎更长,很难康复。乔立兴主任解释说,支原体感染后即便做了规范的抗生素治疗,完全消灭支原体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关的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后病人口咽部支原体平均需要7周才能完全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可能发生感染反复。
他提出,要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孩子生病要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中国儿科医生比较紧缺的现状下,乔立兴主任呼吁儿科门诊医生看病时“慢一分钟”。“慢一分钟”,医生可以更加详尽为家长做好用药知识的普及,避免家长回家后不能规范用药,带来孩子病情反复和反复就医。
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对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合理用药等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基层医生对疾病认识不全面并缺乏相关药理知识,存在诊治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等现象。
当然,家长对支原体感染没有太多警惕,也是儿童支原体肺炎容易被误诊的原因之一。
儿童支原体感染和细菌、病毒引起的感冒等呼吸道感染在症状上没有明显差别,导致儿童支原体感染很容易被家长误当成普通感冒。很多家长存在“就诊不及时,病急乱用药”的现象,导致疾病在发病早期未得到良好控制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