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配送”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2017年2月起,闵行面向全市公开征集、统一采购,从源头起步,让老百姓“按需点单”,争取让更多接地气的优质文化产品从“文化大餐”变成老百姓的“日常小菜”。
记者|金 姬
在上海,“政府配送、百姓点单、社会主体提供服务”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有效模式。“公共文化资源配送”,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就是“高雅艺术进社区”,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美的艺术佳作。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和升级换代,上海“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配送网络格局已基本建成。
闵行区在文化配送方面动足了脑筋,目标指向四级配送——在全区居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客堂间、城市书房、邻里中心文化空间为代表的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
2017年2月起,闵行面向全市公开征集、统一采购,从源头起步,让老百姓“按需点单”,争取让更多接地气的优质文化产品从“文化大餐”变成老百姓的“日常小菜”。
切好文化大蛋糕
过去5年,上海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基础网络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已基本形成涵盖市、区、街道、村居的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设施建成了,文化产品是否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闵行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
闵行区文广局群众文化科负责人江莉莉对《新民周刊》表示,目前闵行区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分为市级和区级两块蛋糕。市级这块蛋糕——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主要是根据各区面积大小、人口数量来分配一定的额度。例如,闵行区每年市级的配送额度大约在600多万元,每年略有浮动,其中包括109场演出、129场讲座等规定内容。
市级的这种配送形式是近几年才确定下来的。
上海历来都很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从2004年起,上海逐步建立起由上海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等六家配送机构组成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系统,为社区提供宣传产品、演出、讲座、培训、信息服务、艺术指导、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
第三方机构调研发现,公共文化配送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配送质量原地踏步、资源主体单一、配送资源与社区需求不相匹配等。有基层群众反映:“群众需要的不配送,群众不需要的乱摊派。”
为此,2013年,有关部门将数千份《文化配送项目征询表》发往“六个东方”、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艺院团和文化行业协会等,并结合数十次座谈会和现场走访问需于民。2014年,上海市群艺馆被确立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工作的组织主体,并由其搭建起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
2015年初,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召开座谈会,专题部署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并在徐汇、浦东、嘉定、闵行四区开展试点。
作为四个试点区之一的闵行区,在文化配送方面做得颇有成效。例如,2015年,上海吕凉戏剧艺术发展中心落户闵行区颛桥镇,两年期间,多部大、中型制作的舞台剧被引入,“在家门口看话剧”已然成为很多颛桥地区百姓的生活方式之一。
2016年,包括闵行在内四个区的试点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市各区县、街镇。目前,在全市已经建成并运行的216家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超过90%的活动中心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等各类主体参与整体运行或部分项目管理,形成了一批深受辖区居民欢迎的文化活动项目,第三方评估机制也逐步建立。
细分管理 精准配送
对于拥有14个街镇(包括莘庄工业区)的闵行区而言,仅仅享受市级文化大蛋糕是远远不够的,闵行区常住人口200多万,在上海是仅次于浦东的人口大区。“600多万元额度的文化产品均摊下去,量十分有限。”江莉莉坦言,市里面的一些额度是分给市级院团的大型演出的,这就意味着老百姓一年能看到的也就那么几场,因为大型演出对演出场地和设备要求比较高、单价也较贵。
为了吸引更多社会主体的参与,上海市文广局、市群艺馆近两年联手向各国有、民营文艺院团等发出“征集令”,举办配送资源采购洽谈会、完善和落实采购申报指南,一举打破体制壁垒,激发了艺术院团、文化协会及各类文化机构的参与热情。
闵行区也在2017年首次尝试采用“互联网 ”模式,面向全市进行区级公共文化配送产品采购工作。江莉莉说,由于是第一次这么做,当时担心报名单位太少,因此她和同事们联系了所有知道的文化机构,广发英雄帖。
闵行文广人的这份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截至2017年2月底,闵行共收到全市范围内103家国有院团、行业协会、民营院团和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主体的申报材料,共计364个文化产品。在经过公共文化配送专家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评审组进行审核后,最终有73家社会主体脱颖而出,共计286个优质文化产品入选《2017闵行区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资源库》。
“我们当时请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作为面审人员之一。他们都惊讶于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好的文化产品。”江莉莉举例说,有些文化产品是可以和老百姓有互动的,例如带着老百姓一起做手工,这就更适合在居村文化活动室里开展。
记者在这本由闵行文广局编印的《2017闵行区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资源库》里看到,每一家入库企业都有图文详细介绍,并对它们可以提供的产品进行分类说明,还特意标注了适合人群和场地要求,以及每家单位的联系人及电话。这本143页的册子对于街镇选择文化产品而言很有便利性,所有信息一目了然,方便它们选择产品后配送到村居层级的四级文化空间。
据悉,市级文化配送资金的拨付方式,早就从以前的“拨款制”变为“购买制”——所有配送产品在招标和评审后,在配送平台上由基层点单;配送平台根据社区的实际点单配送量购买内容及服务。采购经费的40%于采购完成并实施配送后支付,剩余60%于年底经第三方绩效评估合格后支付。
闵行区也采取了类似形式,但是更加严格——每一个文化产品送到下面,配送方(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和接收方(街镇下属文体中心或村居、邻里中心、客堂间)各有一张反馈表,活动结束3个工作日后就要图文反馈给闵行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我们年底合同结账时会根据两张表来确定,然后才打尾款。”江莉莉介绍,之所以如此监督,就是怕有些文化产品没有真正送到下面,或者效果不理想。
据悉,市级配送此前为了杜绝此类事件,曾组织不定期的暗访巡查,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点单是不是广泛征求了群众的意见;也会对配送主体进行监督,如果发现配送的节目与竞标时提供的材料不一致,在人员、舞美上偷工减料,就把这样的文化单位列入黑名单,取消它的配送资格。
闵行区精细管理的区级文化配送,也让民营院团尝到了甜头。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树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拥有40多名员工,承接魔术、杂技,歌舞、相声,曲艺和歌舞剧等各类演出。公司联系人刘凯群对《新民周刊》表示,今年进入闵行区公共文化配送资源库后,业务量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在闵行已经演出了30多场,而去年闵行全年的演出场次大概是50场。另一方面,公司的演出安排更为紧凑,也更能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当然,他也感到了压力:“以前演出是没主题,现在要有主题、更有针对性了。”
作为“2016百强公共文化配送创新产品”的提供方,刘凯群很看好公司在闵行区的发展:“我们每年都会参加闵行区群众艺术馆负责的巡演,还在闵行文广局的支持下出国参加文化交流演出。”在闵行的成功,让树信更有信心到其他区提供文化服务。
另一方面,由于打破了只向市级院团采购的模式,闵行的这一做法也倒逼市级院团创作出更接地气的产品。“市里面的院团,跟我们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有的会抱怨今年的采购量少了,因为我们把额度放给街镇,街镇采购小节目去了,大节目采购自然就少了。”江莉莉透露,“街镇反映,老院团经典演出就那么几出,这么多年下来基本上都看过了,所以更愿意看新的。有些院团抱怨排大戏成本太高,所以就这么几场戏。我们就和对方解释,现在选择权在老百姓手里,不是我们觉得你们戏好就采购,还是要看下面的需求。这样也能推动院团创新、文化创作。”
半年成果丰
截至2017年6月底,闵行区完成市级配送102场,其中文艺演出77场、文艺导赏20场、展览展示2场、特色活动3场;完成区级配送24场,其中文艺演出17场、文艺导赏4场、展览展示2场、特色活动1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6月底,闵行区共有11家闵行文化客堂间和近40家邻里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文化客堂间和邻里中心文化空间的精准配送,闵行区定向采购了一批适合小舞台、小空间、更亲民、更符合社区开展的文化产品,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感受度。
据悉,2017年闵行区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第一批街镇点单累计配送场次171场,其中文艺演出107场,文艺导赏16场,展览展示12场,特色活动35场,送至村居层级的四级文化空间配送比重约占32%。8月份启动第二批街镇点单工作,预计新增配送活动120余场,将全部配送至四级文化活动空间。
年末,闵行还会召集各街镇配送工作人员召开交流讨论会,收集配送情况,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2017年的同时征集2018年的配送需求。
闵行已经形成了诸多群众文化品牌,比如“金秋闵行”上海合唱节、“魅力舞闵行”踢踏舞邀请赛、马桥镇“天天文化乐”“莘庄灯会”“粽情召稼楼”“新虹端午集”和“金平之夜广场文化节”等。据统计,每年参与文化活动的闵行市民达300多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截至2017年6月底,全区共举办各类群文活动9000余场,参与量达140万人次。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投入。为此,闵行将继续推进先进文化和文化人才的引入,将更好的公共文化配送到大家身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