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特稿 > 正文

所有光影的记录, 恰是公义的剑与盾-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7-12-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南京大屠杀,文明的眼睛看到了;而所有光影的记录,恰是公义的剑与盾,捍卫着曾经失落的人性尊严。
记者|孔冰欣
 
1937年,中国,南京。
  尸山火海,神泣鬼啼,无日无月——日月都为这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之罪行而震惊,宁愿隐匿于漫漫永夜,含怨饮辱,为无辜散灭的亡灵孤魂,做最后的祈祷。
  80年过去了,泪水似早已凝结,鲜血似早已干涸,但那种深入骨髓、不可名状的痛,依然时时嘶吼着抽打国人受创的回忆,怎么可以忘记?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原谅和宽恕,如鲠在喉,进退两难;千秋万岁,此恨何以销?
  三千世界,众生黩武,精魄成灰,白骨化雾。听,丧钟为谁而鸣?既为乱世命如蝼蚁的布衣平民,也为丧心病狂、禽兽不如的日本军国主义!他们的一切矫饰、推诿、否认,无非是卑劣、龌蹉的虚妄;他们的冠冕堂皇、怙恶不悛,无非是直达炼狱的通行证。
  南京大屠杀,文明的眼睛看到了;而所有光影的记录,恰是公义的剑与盾,捍卫着曾经失落的人性尊严。
  一转身,依稀看见,乌衣巷口,金陵故貌,犹带几分肃杀,几分苍凉。
华夏影音:回看血泪相和流
 
  上世纪80年代上映的《屠城血证》,应该是二战后我国第一部撕开伤口、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1937年,日军铁蹄侵入南京城;而在一家伤病医院里,中国医生展涛不顾死亡威胁,奋力抢救伤员。不久,日军公然践踏国际公约,视国际红十字会所在的安全区为无物,大肆屠杀没有抵抗能力的伤员和士兵。展涛目睹一幕幕惨剧的发生,心如火焚,其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势要将日本人拍摄的、标榜显赫“战功”的照片公之于世。《屠城血证》于南京大屠杀50周年祭之际推出,此间深意不言而明。影片末尾,仁人志士用生命揭发罪孽,警世钟敲响,撼动万里长空。
  牟敦芾导演的“黑太阳”系列非常有名,当年的《黑太阳 731》令人不寒而栗,异常恐怖。他的《黑太阳 南京大屠杀》秉持该系列逼疯观众的一贯作风,不惧呈现最重口、最暴戾的内容——“南京城家家都是慰安所;杀人抢劫是为了放松,放火是为了天冷取暖”。太阳是黑的,人性即兽性,而最后那两个孩子分道扬镳的镜头,道出些许黑暗降临时,不知该走哪条道路的茫然心境。
  与《黑太阳 南京大屠杀》同一时期的《南京1937》,是由龙祥影业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制作,在大陆、香港、台湾同步上映的一部老片。当时,电影另辟蹊径,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审视日本军队的恶贯满盈;并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侵略者的复杂性——1937年,中国医生成贤为躲避战乱,携家眷逃往南京。不料南京陷落,安全区名存实亡,身怀六甲的日本妻子理惠子在混乱中流产……导演吴子牛试图表达对战争、对民族、对人性的思考,片末打出两组字幕,分别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以及1995年南京城最新人口数字的对比,可谓用心良苦。
  《五月八月》和《栖霞寺1937》,则是步入新世纪后的作品了。杜国威的《五月八月》,相较牟敦芾的“黑太阳”而言,甚至可算作清新唯美一派:一对姐妹,在战火硝烟的碾压下流离辗转。其中,很多观众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五月带着八月在江边洗澡,忽然一具浮尸从远处漂来,为了不让八月直面残酷,五月淡定地踢开了尸体——这份从容,何尝不是可悲的?《栖霞寺1937》的题材别具一格,有史实可考:为了保护难民和中国军人的生命安全,以寂然法师为首的栖霞寺僧人自发组织起来,创办佛教难民收容所,先后援助和安置难民24000多人。在与日军的抗争中,诸僧不畏强暴,一边援助伤病难民,一边设法保护抗日军人,掩护他们安全过江,又冒着生命危险把记录着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的胶片送出南京。重点描摹了宗教界人士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东京审判》的剧本,原该极富张力: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飞抵东京,预备在另一个战场上夺取胜利,《大公报》记者肖南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在宴会上,肖有感于梅的激动和欢欣,亦猜想此行必多艰难。果不其然,审判开庭后,中国代表团遭受种种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面对不利,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克服险阻,唇枪舌剑,扭转乾坤。成片虽有瑕疵,但仍可一看。
  而陆川的《南京!南京!》,争议则远远超过《东京审判》,其毁誉参半的名声,由两极分化的评论得来。影片可大致分为若干主线: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日本军官角川;以及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舞女小江等。拥趸者,认为陆川走出窠臼,很努力地想要打开自己的格局;平静的刻画,仿佛一柄柔软的剑,足以刺入每一个它到达的地方。反对者,认为陆川火候不够,却刻意卖弄,叙事混乱且陈词滥调。更有人怒不可遏,认为陆川只拍出了中国人的窝囊、日本人的无奈,其心可诛。本片究竟如何,见仁见智罢。
  我有一段情呀 唱给诸公听 / 诸公各位 静呀静静心呀 / 让我来 唱一支秦淮景呀 / 细细呀 道来 唱给诸公听呀 / 秦淮缓缓流呀 盘古到如今 /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 瞻园里 堂阔宇深呀 / 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说也奇怪,《南京!南京!》招惹一身是非,多少在看客意料之中;可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当初居然也引来成吨的口水,未免令人不解。不错,影片好像掺了点《羊脂球》、掺了点《辛德勒的名单》、掺了点《扶桑》以及严歌苓若有若无的、坚定不移的个人审美趣味;不错,剧情设置并不全然符合完美无垢的“政治正确”;不错,让中国真花魁和外国假神父滚床单有点“油腻”;但看在上帝的份上,那些关于“消费处女 消费妓女”的批评能否偃旗息鼓?纵使《金陵十三钗》有无数缺点,又何至于如此不堪呢。
  至少,李教官殉国之时,值得一滴眼泪;琵琶女殒命之时,值得一滴眼泪;众佳丽齐声吟唱之时,值得一滴眼泪——那一刻,常被斥为“下贱”、“鄙俗”的倡优之辈,竟恍如神仙妃子,光艳动天下。
  电影珠玉在前,口碑甚高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便再难激发最伊始的那种感动。今人凭吊石头城,但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胭脂血色染红六朝金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萧瑟,一曲《秦淮景》,离人已断肠。
 
国际视界:历史不容隐瞒更改
 
  中德澳合拍的《黄石的孩子》,是一部意义远赛水准的电影。片中,来自英国的青年记者乔治·何克,在生灵涂炭的南京饱受刺激,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被现实击垮,其心理历程的改变,是一部男孩转向男人的编年史;何克与中国孤儿们之间亦父亦友的感情,为本片的一大亮点。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欧洲,像奥斯维辛这样犹太人的故事,可能会比南京大屠杀更有吸引力。但我还是希望,会有部分观众试图去了解这段他们不知道的历史。”这种态度,令人尊敬。
  《拉贝日记》则是中法德合拍片,耳熟能详的人物原型,注定了内容的可看性。曾有影评指出,本片更像一个温情传奇,南京是巨大、冷峻的背景板,德国导演的诉求是突出“人”,突出反思。对此,我们不得不愤慨:德国、日本在二战时的角色都是不光彩的、可耻的;为何今日的德国人能够实事求是、汲取铁与血的经验教训,日本右翼却冥顽不灵、一意孤行地颠倒黑白?
  相比电影,纪录片因其体裁,或更显真实、厚重。美国人朗恩·乔瑟夫筹备多年制作的《南京梦魇》在北美首映时,据说引发了“情感地震”式的轰动。该纪录片站在第三方的独立视角叙述史实,故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作为一个“局外人”,乔瑟夫不无犀利地“补刀”:犹太人、中国人,两个民族受到的迫害与虐待不相上下;但纳粹荼毒犹太人的历史全世界都知晓,而南京大屠杀在全世界范围内却“像是不曾发生过”。这说明,犹太人善于利用全球尤其是美国的媒体,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传播力度。
  另一部美国团队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屈指算来,同《南京梦魇》一样,都有近十余年光景了。对外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幸存的中国人,以及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的采访;珍贵的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等等,再现1937年的腥风血雨,强调“历史不容隐瞒和更改”。当“献给张纯如女士”的片尾字幕映入眼帘时,观众恍如隔世,心知一切远未结束。
  张纯如,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名字,一段“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由多伦多史维会和大地娱乐(香港)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摄制的纪录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通过访问女作家的亲友、工作伙伴、同道中人,于时空交错中逐渐拼凑巨著的诞生、深远的影响、生命的华章。就张纯如本人而言,虽然其自杀之谜至今待解,但她给世人留下的“殉道”的猜想,使得死者的形象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金边。
  最后,让我们将视线锁定日本。据查,军方在1938年授意东宝影像公司出品了名为《南京 战线后方记录映画》的“伪纪录片”,其中部分镜头是在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结束后不久拍摄的,从侧面反映了南京保卫战的激烈程度,也反映了日军对南京城破坏之彻底。为美化侵略、粉饰太平,片中居然还出现了日军为遭虏中国军人点烟的镜头,其惺惺作态,溢于言表。
  尽管现在日本国内极端右翼复辟之势已昭然若揭,但与此同时,亦有“日本良心”勇于正视历史、承认错误。比如业已退休的大阪小学教师松冈环,在1988年第一次参加铭心会南京访华团,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陈列深深震颤后,即下定决心,要让更多日本人明辨历史真相。据悉,她陆续在日本采访了250多名参与过进攻南京及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录取了作为加害方的历史证言。同时,松冈环还80多次自费来到南京,寻访了300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记录了受害者们至今仍未愈合的创伤。她的《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南京的松村伍长》《太平门:消逝的1300人》等作品掷地有声,除了收获到中国人民的谢意,也“收获”到日本右翼的恶意干扰。
  松冈环希望“通过展现战争被害者的惨状,发出和平的呼吁,促进中日友好”,她坚持用不加过滤的镜头语言,反击所有指责她的极端分子。日媒议论,“围绕历史问题,日本国内意识形态分裂依旧存在”;“度过‘战后70年’的关口,日本依然面临历史遗留问题的拷问”。一些有良知、负责任的日本学者,纷纷对松冈环在挖掘史料方面的孜孜不倦做出公允的评价;可日本狂热的民族主义喷子,却在网络上对松冈环的“南京系列”纪录片疯狂挞伐,蓄意诽谤——“什么啊,根本就是夸大细节,也有可能无中生有呢”;“挑选访谈者时太偏向性了,导演是故意的吧”;“这个小学老师是怎么想的?建议校方开除她”……怯于回望,不思忏悔,对于战争的反省,日本右翼与其余亚洲国家之间的认识差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终究,他们会为此付出代价。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