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精神 受用一生-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在全社会求才若渴的氛围下,77级大学生有很大比例受到重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精英阶层。1977那一缕阳光,让他们的人生变得萌绿,当他们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又为社会提供绿荫。
记者|任蕙兰
提起77、78级毕业生,人们很容易想到李克强、张艺谋、陈凯歌等带着光环的名字,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届毕业生中涌现出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各行各业“独领风骚”。但这些最醒目的“红樱桃”并非1977年恢复高考输送给社会的全部价值,更多普通的77级毕业生充实到各个领域,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夯实了社会这座大厦的基石。1977年的高考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从个体角度来看,1977年对很多毕业生而言,犹如一缕阳光,让整个人生从灰白变得萌绿。
校园停满送新生的大卡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考上大学的那些同学,在高考恢复前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61岁的朱红国回忆。
1977年8月,当时21岁的朱红国和朋友正在青岛旅游,听说了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的消息,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立刻赶回上海,边上班边复习迎考,埋头准备了三个月。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1977年冬天,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接受选拔,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共录取新生27.3万人。朱红国正是其中一员,她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焊接专业。
朱红国认为,自己能考上大学,得益于1973年中学毕业后在技校就读和任教,知识底子没有丢下。“技校学的知识和中学差不多,我等于是把中学的内容又滚了一遍,所以有幸考上交大。”她觉得更为难得的是那些“老三届”(66、67、68届)同学,离开学校那么多年,由于基础较好,高考之门一开,他们立刻抓住了机会。
这群懵懂的“天之骄子”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被改写,但全社会都对他们给予厚望。77级新生是在1978年初入学,新生报到那天,校园里停满了送新生的车辆,那个年代基本没有家长送子女的小轿车,而是各个单位派出的大卡车。
“很多新生都有十几个人送,除了亲属,还有各个单位派的代表,把新生从家里接到学校,一路上敲锣打鼓,新生胸前挂着大红花,引得路人关注。”朱红国所在技校的挖掘机厂也派出大卡车送她入学。古人登科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想必也不过如是。
朱红国在交大认识的第一个人是系办张主任——他骑着一辆黄鱼车到大草坪接新生。接到一个,学生跳上车,装脸盆的网袋和行李包往车上一堆,张主任一蹬脚踏就往寝室去。把新生送到楼下,他骑着“接驳车”再去草坪接下一个。
系办主任亲自接新生只是“礼遇”的开始,入校后大家发现,学校对77级新生视若珍宝,配备最好的教授,给予各种关照。全社会都等待他们很久了。
当时的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在1978年3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向新生们提出了交大要培养“底子厚,要求严”的人才,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
1978年12月,《今天》创刊。由诗人北岛起草的发刊词中写道:“在血泊中升起黎明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五彩缤纷的花朵,需要的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花朵,需要的是真正开放在人们内心的花朵。”
路灯下读书的勤奋学子
“我们班有‘五朵金花’。”朱红国说。记者猜测,大概是班里有五个漂亮女生。“不对,我们班有五个男同学已经做爸爸了,都是家有女儿,所以叫‘五朵金花’。”朱红国哈哈笑了起来。
77级班里同学之间年龄相差之大可想而知,全班32个人,“老三届”学生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应届生,只有16岁,正好是“老大哥”年龄的一半。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不但年龄差距悬殊,背景差异也很大。一个学习的集体最好是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大家从同学身上互相学到的东西,对日后的影响更大。
这些来自不同行业、地域背景,年龄层次跨度很大的同学,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一进校就表现出刻苦的读书态度,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当时大家底子都比较薄弱,很多同学连英语都没好好学过,但学习意愿非常强,就像一块干海绵扔进了水里,如饥似渴地学习。‘老三届’同学相对底子好,一上来优势明显,到了后来一些年纪小的同学凭借记忆力好,也赶了上来。总之,大家当时是心无旁骛,铆着劲学习。”朱红国说。
学校给77级新生配备了一流的师资力量。朱红国记得,教物理化学的是章燕豪教授,教流体力学的是何友声教授,执教专业课的是余尚知、王琰、周浩森等教授,上数学课的是朱有清、裘义瑞教授,都是当时极有声望的学者。很多学科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授们就自己编写教材,印出来发给学生。“我印象很深的是,数学老师上课不用讲义,直接在黑板上推导出一大串公式,特别潇洒,那种大师风范一辈子都难忘。”朱红国说。
经历过“文革”动乱,教授们坐了那么多年冷板凳,都很珍惜重新上讲台的机会,对学生们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学生们也拿出对得起教授的认真劲儿学习。大多数课程,教授讲得飞快,开出一串参考书目录让学生预习、复习,如果课后不下功夫就跟不上进度。大家就到图书馆把一摞摞书扛回来,抓紧一切时间学。《数学分析》教材还没有讲完,有的同学已经把杰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做完了。
总有同学在自习教室留到熄灯才回宿舍,摸黑洗漱上床。不少同学在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在被子里面看书学习。有时全校停电,晚上路灯下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蹭灯光看书。夏天教室里蚊子多,大家就穿着长裤和套鞋,让蚊子无处下嘴,但这样又闷又热,于是只好摇着蒲扇看书。
“偶尔有同学拿来一本杂志看,我真是眼馋啊,但根本没时间看杂志。上海同学星期天都不回家,因为一回家就浪费一天,住校的外地同学又得比你多学很多知识了。”朱红国说,大家在学习上都较着劲。“不像现在的一些孩子可能会在物质上攀比,那时大家唯一攀比的就是学习。”
交大的莘莘学子并非个例,全国77级78级两届学生从千军万马中走进大学课堂,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秉持“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晨曦诵读、挑灯夜战,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朱红国回忆,同学们不光学习态度刻苦,而且实干精神也很强,很多人原本就有工作经验,见识广,思路活泛,不唯书,不读死书。焊接专业和实践的联系很紧密,小到不锈钢热水瓶的焊缝,大到远洋轮船制造中的焊接技术,都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有一位同学来自上海焊接厂,实践工作经验很丰富,经常和教授在一起讨论课题,很多新颖而具可操作性的想法让教授都刮目相看。
全社会认可“77勋章”
77级学生1978年初进校,78级学生同年下半年进校——1982年,复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立即成了各个用人单位的“香饽饽”。
毕业后,朱红国的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各地的工厂,从技术员做起,也有一些进入学校、研究机构等。“刚毕业时大家并没什么优越感,只想着在分配的单位兢兢业业工作,但许多年以后,同学们都成长为各自行业的参天大树,才体会到社会对77届的高度认可。”朱红国说。
一些走专业道路的同学,在基层一线,一丝不苟制定工艺方案,呕心沥血地进行技术革新,从技术员一步步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在行业内也积累了良好的声誉。
也有同学跳出专业道路,经过不同工作岗位的历练,成长为国企领导、或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还有一些同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辈子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有的年逾70还奋战在教学岗位。
朱红国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历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后勤党委副书记、后勤集团党委书记等职,在交大工作了一辈子。她先生是77级同班同学,儿子也是交大毕业,一家三口交大人。
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交大77级同学中走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斯宪、交大校长林忠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浦发银行董事长高国富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
77级大学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一方面是社会对“77勋章”高度认可,另一方面77级学生能从千军万马中挤上独木桥,凭的是对人生的执着信念, 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凭的是过人的学习毅力,他们身上有一股子韧劲,能吃苦,不断涌现出奋发向上的内生力量。
77级书写新历史
朱红国一直珍藏着一张毕业前夕的老照片,在交通大学校门,焊接班仅有的四个女生穿着素色两用衫,手挽手站成一排,青涩地微笑着。她最自豪的是,四年同窗,成了一辈子的兄弟姐妹,多年过去,同学们的情谊没有在岁月流转中消磨,保持着淡然而悠远的交往。
大部分学生都成了社会中坚力量,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人生际遇不尽如人意。朱红国回忆,有个同学回家乡工作后病魔缠身,生活惨淡。2003年他猝然离世,同学们决定共同帮助他做临时工的妻子,资助他的两个女儿读书。“每年上海同学聚会,我有个任务就是收钱,大家会把捐款交给我,汇总起来寄去武汉,已经坚持了十五年之久。上海同学会还经常派校友代表去武汉看看两个孩子,鼓励她们好好读书,在武汉的校友对他们一家的照拂也很多。”两个女儿很争气,目前已一个在读研究生,一个在读本科。
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时,交大77级78级共来了1000多位校友,学校在食堂设宴130桌,楼上楼下都坐满了。“我们收集了很多老照片,配上老歌,在纪念大会大屏幕上放映,老校友们还演出了许多当年的节目,很多校友看了都掉眼泪。”历史造就了77级,77级书写了新的历史。
大学四年对77级同学们的意义,一则是汲取宝贵的知识,并且在时代的风口,用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二则是饮水思源、收获感恩、互助等品质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全社会求才若渴的氛围下,77级大学生有很大比例受到重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精英阶层。他们身上有很多精英特质,比如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追求自我提升。
朱红国退休后也“很忙”,她担任交大老教授协会理事,负责后勤、产业的老教授工作;为材料学院校友会出谋划策,组织优秀校友返校为在校生传授人生经验;交大老年大学的精彩课程更是吸引力十足,舞蹈课、摄影课、国画课都成了她的最爱。
“同学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骨子里的东西没变,就是把奉献社会当作一辈子的义务, 把自我学习当做一辈子的兴趣。”朱红国说。
1977那一缕阳光,让他们的人生变得萌绿,当他们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又为社会提供绿荫。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