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场一厢情愿的恋爱-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当“申奥”本身成为一个关注点,也就注定了选送影片的质量在当年全世界参选影片中究竟处于哪个段位,已经成为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为何选它”以及“它代表了什么”。中国电影与奥斯卡“谈的这场恋爱”,更多是为了让中国电影看清自己。
撰稿|正 在
出生于1929年的“奥斯卡大叔”在今年迎来了他的90岁生日,这个正式名称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电影界至高荣誉之一,主要评定一个周年之内优秀的美国电影,如今却成了全球电影的风向标。如果光以票房和观影人数论英雄的话,欧洲三大电影节加起来也未必是这位“大叔”的对手。
然而,正应验了那句“人红是非多”,奥斯卡所面临的争议之丰富也是极为可观的。别说台下的贿选、拉票等传言,就是上得了台面的“过于政治正确”“为社会性而丢失艺术性”等问题,都已经够呛了。在今年参选的电影中,《水形物语》《逃出绝命镇》等影片都是明显或直接与种族议题相关的,《三块广告牌》《华盛顿邮报》则直接质疑地方执法机构或者联邦政府的权力;相形之下,本来主讲政治议题的《敦刻尔克》倒显得是要凭借典型的诺兰式叙事来拉回面子了。
如果不提这些普范性的“奥斯卡问题”,而是聚焦于今年的奥斯卡,我们也有很多东西可聊:比如演员类奖项越来越倾向于颁给年轻演员,这到底是优是劣?提名今年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有两名90后女演员——西尔莎·罗南(《伯德小姐》)、玛格特·罗比(《我,花样女王》)。又比如,备受欧洲三大奖宠爱的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再次未能以新片《无爱可诉》获得美国人的肯定,其中有何原委?
而最佳外语片奖,又是我们中国人十分关心的奖项。每年都能看到中国选送某某影片“申奥”的新闻,当然每年也照例看不到这些影片获奖的消息。远的不说,今天我们就以这个奖项为契机,来聊聊这几年来中国与奥斯卡的“情缘”。
当“申奥”本身成为关注点
要了解中国这几年的“申奥”历程,我们必须先好好捋一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毕竟以中国为主要制片国家、影片对白语言为汉语、在华语地区上映的影片,只能参与这个奖项的角逐。
最佳外语片奖首设于1947年,最开始是以荣誉奖的形式颁发给非英语国家出品的优秀电影,直到1956年才被纳入奥斯卡竞赛单元,成了有具体评奖规章的“规范奖项”。每年美国影艺学院(ampas)都会邀请每个国家推派一部剧情片来参加最佳外语片的竞赛,然后由单独成立的评奖委员会的少数几个评委筛选出入围名单,最终由参与过外语片放映活动的会员们来选出得奖影片。
在这个奖项大概70年的颁奖历史中,欧洲国家占了大量获奖席位,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欧洲电影强国。亚非拉国家的获奖次数较少,但亚洲电影强国日本例外——它曾5次摘得桂冠(《罗生门》《地狱门》《宫本武藏》《入殓师》《德尔苏·乌扎拉》)。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奖项的想象是带着民族视角的,希望能借由该奖提升中国电影的知名度,或者通过获奖来证明中国电影的质量。但其实该奖最终是颁给电影导演的,名誉既与拍摄团队无关,更无涉制片国家。即便如此,当目前唯一一部华语影片《卧虎藏龙》获奖时,华语地区民众仍是一片欢呼。
中国大陆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赛影片的机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们可以先看看这几年中国选送的参赛影片:2012年是陈凯歌的《搜索》,2013年是冯小刚的《一九四二》,2014年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夜莺》,2015年是《滚蛋吧!肿瘤君》,2016年是《大唐玄奘》,2017年是《战狼2》。当看到这个片单时,你或许会有些纳闷,为什么有些年份选送的作品并不是当年口碑最好或者票房最高的影片?有些影片甚至并未出现在大多数观众的观影选择中。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再为大家列举两个选送参赛影片的时间段。一个是1985—1988年,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申奥”的影片依次是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吴天明的《人生》、丁荫楠的《孙中山》、谢晋的《芙蓉镇》和张艺谋的《红高粱》。彼时,第五代导演正处于蓬勃向上时期,与之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指导思想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正成为大多数影视从业者所认同与乐于表现的精神。所以我们今天回看这些影片,会发现:几乎每一部都是“被纳入教科书”级别的,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心态来看的话,似乎它们是注定要在各自的上映年份被送去参与奥斯卡角逐的。
另一个时间段是2002—2006年,这个时间段内,中国选送奥斯卡的影片分别是张艺谋的《英雄》、何平的《天地英雄》、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以及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又是一份令人感到熟悉的片单,从关键词“英雄”和“张艺谋”就可以看出,彼时正是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大片角逐阶段的黄金时代,有些人将这些影片视作第五代导演转型阵痛的产物,但这也并没有妨碍大量观众将这些重特效与画面的影片视作圭臬。你也许会说,送这些影片去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在那样一个时期。
没错,“在那样一个时期”,这正是重点。当“申奥”本身成为一个关注点,也就注定了选送影片的质量在当年全世界参选影片中究竟处于哪个段位,已经成为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为何选它”以及“它代表了什么”。同样,我们无法以这部影片在同年上映影片中是否具有最高水准来判定它能否代表中国参奥,因为做出选择的背后是复杂而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说这几年的“申奥”影片。
如果说《战狼2》的选送还好理解,毕竟它代表了一种之前在中国并没出现过的、作为类型电影的主旋律影片,而且引领了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浪潮;那么《滚蛋吧!肿瘤君》的选送又是为何?这部带着些许深沉意识的新型小妞电影真能pk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送的极具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电影?但在我看来,《滚蛋吧!肿瘤君》与奥斯卡的露水情分,恰恰说明彼时中国官方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期待倾向。该片在形式上采用了戏仿和拼贴的后现代手法,对美剧、好莱坞电影、日本电影、韩剧等流行文化作品的“借鉴”让它看起来并不严肃,但从主题上来看,它是谈论生死问题的,不是民族的存亡,而是作为一个个体的生死。
《滚蛋吧!肿瘤君》在2015年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双丰收,由此被选送奥斯卡还好理解,2014年的影片《夜莺》则恐怕压根就没多少人知道了。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导演费利普·弥勒的代表作是法国电影《蝴蝶》,《夜莺》几乎是《蝴蝶》的中国特色版本,同样讲述祖孙隔代情缘,同样是野外生活与探险题材。这部电影的选送恐怕是带着策略性的,讲述一个西方人能轻易看懂的、披着中国外衣的普世故事,与之前刻意强调中国独特身份的选送标准有了区别。
《夜莺》与《滚蛋吧!肿瘤君》虽然都无缘最佳外语片决选的入围名单,但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当“申奥”本身成为关注点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影片质量之外的东西,中国电影与奥斯卡“谈的这场恋爱”,更多是为了让中国电影看清自己。
当奥斯卡来到中国
如果说中国电影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技场中去试炼,其实是在以“他者”的秤杆来称自己的斤两,难免遇到称重不准的时候,那么奥斯卡影片来中国市场走一遭,则像是乐队巡游、粉丝狂欢了。对于喜欢奥斯卡影片的观众来说,这几年的引进片趋势绝对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的奥斯卡影片正变得越来越多。
光就今年的最佳影片提名来看,《三块广告牌》已在上映中,据一些观众反映,虽然影片排片不及同期一些国产片,但他们观影的场次几乎是座无虚席。《水形物语》已经定档3月中旬,而《敦刻尔克》《至暗时刻》早已于2017年在中国上映过。也就是说已确定有4部影片与中国观众见面,不排除还会有影片在今年以“批片”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即便在放映时间上滞后,但仍能满足影迷在大银幕上一睹真容的愿望。这一数字在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是5部,但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的影片,是在2017年8月才进入中国市场的。
再往前追溯,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影片只有两部;2015年是一部,而且这唯一一部影片《模仿游戏》还是以批片身份滞后了整整一年才来到中国的;2014年也是一部……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奥斯卡与中国的情缘可以说是会越来越深的,对于热爱电影的影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然而,相比于漫威出品的超级英雄电影,奥斯卡电影在中国更容易遭遇“水土不服”的境况。一方面是囿于自己的严肃题材,其受众面本身就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奥斯卡的光环在普通观众那儿到底有多少影响力,是存疑的。
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再一次刷新了纪录。据媒体报道,整个春节档的票房超过100亿人民币,甚至打破了美国保持的单月票房世界纪录。春节期间,北上广等城市空荡的街道与人山人海的电影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看电影成为一种节假日的刚需,那拼票房纯粹就看“谁的流量走得快”了。院线电影成了一种标准的快销品。事实如此,那奥斯卡的光环自然无法比得上肾上腺素或工作压力的释放,如果获得奥斯卡奖无法为影片带来可观的排片量,那一切都是枉然。既然有《火星救援》这样获得将近6亿票房的影片,自然也就会有像《模仿游戏》那样仅收5000万票房的影片。
当然,上面两部影片的对比严格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们一部是“分账大片”,另一部是“小众批片”。作为分账片的《火星救援》自然能在宣发资源上拔得头筹,在与各院线进行排片量谈判时也能占尽先机,而由小公司引入中国市场的批片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很可能在题材上已经不具优势,再输给了宣发劣势,低票房成了一件可预测到的事。虽然不公平,但这就是奥斯卡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会遇到的情境。
如果把票房、观影人数和排片量这些工具理性式的数据暂时抛开,仅把奥斯卡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看作是一种难得的让市场进一步丰富的方式,是会让人感到喜悦的。即便引进机构已经在盈利考量下筛掉了不少影片,仅让部分奥斯卡电影进入中国院线,即便有些影片的排片量甚至会少到某些城市的影迷需要跨城观影,但这已经给这个市场带来更多元的要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诚然奥斯卡影片(主要是好莱坞电影)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能为国产电影带来一些启示。当然,你可以说不来大陆上映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同样可以启迪中国导演,但电影从来不只是创作,它是一个机制,从创作到上映,从最终成品到受众效果。成熟的电影工业会顾及事物的方方面面,同样,成熟电影工业机制下生产出的电影也会带来许多经典套路下的“可以预料的惊喜”,而在中国的商业电影中,这种“可以预料的惊喜”却是极为少见的。
无论是中国电影前往奥斯卡闯荡,还是奥斯卡影片来中国市场“巡演”,都是必然的市场行为,也是必然的文化交流。不同的意识与手段,能够擦碰出不一样的火花,“求同存异”,这是大势所趋。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