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文化 > 正文

博物馆奇妙夜-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6-08-1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人们怎么度过夜晚这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夜”是禁闭的代名词。我国历代王朝大多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夜聚晓散”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容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美好的田园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呢?
记者|王悦阳
 
       2006年,一部名为《博物馆奇妙夜》的科幻电影上映后风靡全球,片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每天夜幕降临后,博物馆中的各类模型都会活过来,上演一场热闹非凡的真人秀。影片的创造力也激发了观众对晚间博物馆的想象——打着手电,或举着烛台,夜游博物馆给人一种完全迥异于白天的感觉:黑暗改变了展品的颜色与质地,安静的气氛充满了神秘,让观众好像与展品更加亲密……如今,这一美好的场景已不再是幻想,而是成为许多中国博物馆吸引人气、扩大影响、丰富市民生活的新举措,成为备受观众欢迎的“奇妙夜生活”方式之一。
  今年8月初,首都博物馆开放夜场参观。首博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成也已整十年,尽管这个夜场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仍应为它欢呼鼓掌,因为此举令城市的夜晚多了些文化气息。
  无独有偶,一个多月前,“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在国家博物馆也上演了一次“博物馆奇妙夜”。夜幕降临后,宏伟的国博内依然宾客如云,所有参观者都是为了此次展览上囊括的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等5家世界知名博物馆的10幅国宝级画作,比如毕加索的《读信》和《斗牛士》、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等。
  不止外国的艺术珍宝得到这样高规格的礼遇,我国自己的珍品同样如此——去年,故宫博物院轰动一时的“石渠宝笈特展”,就在武英殿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夜场”活动,邀请书画界、文化界的专家、精英来了一次“夜游故宫”。曾几何时,神秘的故宫之夜,给人静谧、深邃、恐怖之感,但那次书画馆的夜场特展,却留给每一位欣赏者无尽的美好享受与独特体验。而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多次“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时,排队进场的观众也延续到了深夜……
从宵禁到夜游
 
  事实上,在我国,已有不少博物馆有过夜间开放。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早在2005年的暑期就开展过“博物馆之夜”活动。国家博物馆、吉林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等也都曾试水夜场,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与不俗的评价。
  夜晚在人类生活中占据半边天,也是人们文化休闲的主要时段。人们怎么度过夜晚这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夜”是禁闭的代名词。我国历代王朝大多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夜聚晓散”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容的。夜幕降临之后,普通百姓不被允许出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美好的田园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呢?直至近代的曙光刺破夜幕,现代娱乐方式在城市逐渐兴起,人们才能在非节庆日子里的夜晚,在公共场所进行文化娱乐活动。
  首先打破禁忌的就是戏院。据《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记载:“夜戏公然见帝京,争将歌舞绘承平。缘何不许金吾禁,都有章章义务名。”而20世纪30年代的《益世报》等媒体上刊载的戏院广告中,也可以发现当时许多戏院都是白天夜间同时营业。特别是类似于谭鑫培、梅兰芳、余叔岩等名家大师的“压轴”大戏,往往登台之时,已是午夜之际。这时,戏院内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丝毫不因为夜深而增添了观者的困倦;相反,随着子夜的来临,老观众们仿佛有了新的动力,新的精神,喝够了茶,吃足了点心,聚精会神,期待着心中“大老板”的闪亮登台。往往一夜的戏看下来,天已发亮,但观者看戏的情绪,心情,却丝毫不受漫漫长夜的影响,反而变得愈发精神起来。
  时过境迁,好戏大轴再精彩,也似乎没了通宵的习惯。但随着文化的日趋多元,人们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渴望,反而比以往更加强烈。如果一个城市的夜晚,只有剧院、影院、酒吧、歌厅等消费之地,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他们的幸福体验也将大打折扣。这就对博物馆、图书馆等更具内涵的文化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当代中国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城市居民白天疲于奔波,几乎无暇走进博物馆等文化空间。到了晚上空闲下来,这些文化设施却已与他们一起“下班”了,甚至比他们下班得更加“准时”,怎能不令人望馆兴叹?
  于是,夜间开放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应运而生,正逢其时,这也是增加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措施。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总体而言,博物馆利用效率不高。反观图书馆,服务潜力就得到了较好的挖掘。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很多图书馆已把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比如首都图书馆部分阅览室开放至晚上7点半,国家图书馆有的阅览室则开放至晚上9点。在上海、杭州等城市,有些图书馆甚至免费开放至凌晨。
  当然,博物馆和图书馆性质不同,博物馆一旦夜间开放,安保等问题要复杂得多,任何创新无疑都是一场考验。说到底,评价一座博物馆,不仅要看它拥有什么资源,更要看它用这些资源为公众做了什么。由此看来,我国许多博物馆争相开放夜场,正是大有可为之时。
欧美夜场的惊艳与经验
 
  从免费开放到现代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博物馆,人们还有更多的期待——它能不能延长开放时间?能不能更人性化?优惠观展的范围能不能再扩大一些?让每一个向往它的人都多一点时间、多一些机会去靠近它?
  在欧洲,柏林、巴黎、维也纳等城市会定期举办“博物馆之夜”,为公众提供晚间的“艺术狂欢”。柏林的“博物馆之夜”每年举办两次,分别在1月和8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当天,柏林的近百所博物馆、纪念馆会一直开放至次日凌晨2点。
  在美国圣迭戈海事博物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帆船“印度之星”住上一夜,小朋友除了体验扬帆、装货、住船上棚屋,还可以学习依靠天象航行等知识。而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的夜游项目,则是让9—13岁的孩子体验当一回“小间谍”。小朋友们将接受“间谍培训”,学习如何保守机密以及收集情报。夜幕降临时,“小间谍们”还要破解密码,发掘秘密,找出队伍中的“坏人”。
  而即使如美国国家档案馆这么庄重的地方,也能安排小朋友在那里度过奇妙的夜晚。要知道,这里可是保存了美国最重要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神圣之地。尽管如此,游客却能够带着睡袋来自由宪章大厅,伴着最庄严伟大的历史文件入眠,还能聆听这些文件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明尼苏达海洋生物水族馆,开一场嗨翻天的睡衣party又怎么样?躺在海底世界里,看海龟和鲨鱼露出它们胖胖的肚皮,一大群热带鱼在你身边回旋散步,大鱼小鱼互相追逐嬉戏,这样的夜晚,你当然会幸福地吐着泡泡入眠!
  的确,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奇妙夜”并不算新鲜。这个主意诞生于十几年前的柏林,此后便迅速传遍欧洲。奇怪的是,这个并不复杂的点子使全世界的文化机构恢复了活力,许多艺术爱好者都会在博物馆中从早待到晚,从这个博物馆到那个画廊,在夜色中游走于大街小巷。
  目前,欧美的一些博物馆已经把夜场展览变成了常态——卢浮宫博物馆日常开放时间为9点至18点,而每周三、周五晚上则延迟到21点45分;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开放时间延长至20点30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每周五和周六开放时间都延迟至21点。
  虽然中国内地博物馆已经开始试水博物馆夜场,但是与欧美博物馆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北京目前博物馆数量超过160家,居世界主要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伦敦,但只有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每个暑假都会开展夜场活动。再如上海,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众多,但每年能举办几次“奇妙夜”活动的,则寥寥无几。而伦敦早在2007年就有12家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加“伦敦夜场”活动了,这些文化机构包括鼎鼎大名的大英博物馆、伦敦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国家肖像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值得我国博物馆学习、借鉴。
开放与否,何去何从?
 
  “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博物馆可谓是人们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之一。
  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去博物馆,却苦于没时间,你下班了,博物馆也闭馆;而周末去的时候,又人满为患,影响了观赏品质。“博物馆能延长开放时间就好了。”不少观众有这样的期待。
  博物馆是否应该延时开放?能不能延时开放?支持者反对者皆有。不管怎样,观众需要服务意识更强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也需要在积极服务大众的同时,找到与观众需求的契合点,实现共赢。
  相比国外成熟而先进的经验而言,国内博物馆在博物馆夜场展览方面还处在初期试水阶段。据专家分析,国内博物馆延时开放主要体现在两种情况:一是如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这样重大的博物馆宣传日;二是为了照顾更多观众的观赏要求,对馆内比较重要的展览增设夜场展览。例如2002年,上海博物馆曾因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而通宵开馆。72件中国美术史上的珍贵作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从日出到月升,馆内万人争睹《清明上河图》,让人慨叹恍若“文艺复兴”盛景再现。不过,这样的场景毕竟是凤毛麟角。
  对此,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袁南征认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其核心目的就是为民众提供服务。有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展览参观人数往往会比较多,许多参观者都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博物馆方面为了给参观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有利的时间,应该鼓励博物馆增设夜场。但是对于博物馆夜场的常态化方面,袁南征认为在满足参观者的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博物馆的效率。“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民众对博物馆这种文化消费需求比较高,所以夜场比较频繁,而在中国,民众对博物馆此类的文化消费还不够,所以即便是博物馆夜场常态化后观众人数也不会增加,反而增加了博物馆的负担。像国家博物馆这种国家级大型博物馆比较适合开放夜场。”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教授魏坚同样赞成夜场的常态化,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夜场常态化缺少参观者的说法,他指出,如果博物馆有好的展览,不愁没观众,“应该让自己的作品更有吸引力,让自己的陈列水平更高,更好地突出自己展览的主题思想。”
  事实上,博物馆夜场常态化,仍旧是一个巨大的热议话题。不少专家坚持认为,夜场常态化会给博物馆带来一连串费财费力的困难。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对于一个近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大馆来说,仅安保人员、展厅的工作人员,设备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就需要100人左右。考虑到国博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全、交通等问题,都在考验着国博的公共服务能力。
  同时,博物馆管理工作通常具备一定规律性,若夜场常态化,势必打破原有安排,则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将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停车场、安保、内部清洁、水电花销等,几乎每一样都需费财费力……
  对于很多博物馆人而言,夜间开放的最大顾虑就是安保。“博物馆最担心的是文物安全,如果夜间开放,展厅和库房里的文物安全会面临很大压力。万一出点什么状况,那就得不偿失了。”南京市博物馆相关人员表示,并不是所有博物馆都适合夜间开放,要依据自身情况来考量是否有必要开放夜游,“相对来说,观众流量较大、馆藏资源较多的博物馆更适合、也更有条件开放夜场,而有些博物馆平时白天的参观人数就不多,再开夜场反而会加重了自身负担。”
  在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需要探索的同时,观众群的成熟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很多市民来说,逛博物馆还没有成为夜生活中的休闲必选项。所以,博物馆夜间开放不必急着先把门打开,应该先着手打造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公众服务项目和互动体验活动,精准对接市民的夜生活文化休闲需求。
  如果事实证明,公众的确有欣赏需求,那么有条件的博物馆就应该尝试着探索延时服务。但,并非代表着所有的博物馆都需要具备这样的功能。“博物馆夜场常态化,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对此,文博专家、学者潘守永指出,所谓常态化,并不是说要24小时、365天开放,也不是说一定要开放所有展厅。馆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掌控,让有条件的博物馆先行先试。
  开放与否,何去何从?面对欧美国家博物馆夜场的日渐成熟与成功,国内博物馆的开放道路仍然曲折。应该说,博物馆的管理运营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牵扯到博物馆学很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牵扯到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因此,国内博物馆走向夜场,延时开放的常规化道路,在今天看来,仍旧显得漫长而有意义,值得令人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