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装,跨界新风-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是靠人,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有很多文化创意人才,其中包括导演、编剧、音乐、舞美、灯光,还有一些跨界人士等。
记者|王悦阳
2017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学习讨论会,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上海要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上海文化位居四席之一,足见文化在上海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
可以说,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2018年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年的市人大会议上,应勇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包括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全面实施“文创 50条”等等……围绕这些话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新时代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就要有一些重量级的、行业龙头级的文化企业、文化机构。”正如市人大张鸣代表所说的那样,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是靠人,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有很多文化创意人才,其中包括导演、编剧、音乐、舞美、灯光,还有一些跨界人士等。“我们需要一批名家、大师,也需要一批有朝气、有创新力的跨界型人物。同时,上海也要靠艺术作品去感染别人。”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年轻人,作为新代表、新委员,为大会提供了不少热情、真挚的建言,吹来了一股新风。
为传统注入生命力
在今年新一届市人大代表名单上,有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字——王珮瑜。2017年,作为一位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跨界”参与了诸多热门综艺节目,“圈粉”无数,成为年轻人心中的“京剧代言人”。“演出40余场,超过3万人次观看;《瑜乐京剧课》30余场,1.3万人次参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京剧其实很好玩》100期更新,近20万字的内容整理和撰写,超过2万订阅用户,140万人次收听;应邀参加综艺节目8档,接受深度访谈节目6档……”这是王珮瑜自己的2017年工作统计,“除了做好演员本分工作外,我投入很多精力传播京剧,只要有年轻人去的地方我都会去。”
如今,从市政协转到市人大,作为新一届代表,王珮瑜更多地在思考着,如何从切身实际工作出发,传承历史文脉,为上海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温度。
一直以来,无论是学戏、演戏还是做京剧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王珮瑜都可谓时代的弄潮儿与幸运者。如何做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传播,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戏曲?对此,王珮瑜认为,最重要的是“老戏新装”。
“虽然京剧是传统艺术的代表,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时。”王珮瑜表示,要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和魅力,就要用新的方式来包装和推广。“很多人都知道,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剧种,但其实京剧有着浓浓的上海印记。”王珮瑜的话题从京剧和上海的联系上慢慢说开来,“京剧其实是在上海被定名的,在京剧形成100年后,在上海被正式定名为京剧,受到海派文化的滋养。”因此,对于京剧艺术的保护和弘扬,本身就是对海派文化的一次梳理与传播。在她看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是这个时代赋予青年演员的职责和使命。如何做好戏曲的传承和传播没有标准答案,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人代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我们的呼吁,让传统戏曲有更多机会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为国粹的京剧如何传承?这是王珮瑜正在努力做的事,但奈何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已经到了传播和传承同样重要的时刻。”新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尝试和收效,让王珮瑜有了这样的感触。的确,观众需要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急不得,王珮瑜认为,最好的传播是传承,所以她对自己专业上的精进并没有任何懈怠,“我每年会花很多精力、时间,听很多建议,学什么戏、跟谁学,什么时候奉献给观众,这非常重要。我每年都会定期投师访友,向业内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学习,拜访有造诣、有建树的民间高人,三年、五年、十年,我们一定会看到传统艺术在我们这代有所起色。”
“2018年,将是回归剧场的一年,也将是为传承和传播京剧这一项尊贵的事业继续效力的一年。”有了好的政策,有了各种扶持,面向年轻的市场、粉丝和观众做好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王珮瑜说,首先要培养,然后是引导,最后就是学会等待。“我们要弘扬传统艺术,让传统艺术有更强的生命力,不要着急,但也不能停止。”她由衷地希望有更多的伙伴投入这个事业,因为这个事业一定会有非常美好的未来。
为此,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她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上海和全国的艺术类高校开设“戏曲教育”专业的建议。她提出,依靠专业院团和演员个人去做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精力与能力均受限。要做好大众层面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公共戏曲艺术教育,必须培养一批既有一定戏曲功底,又具备教育能力的专业人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未来艺术的传承要利用好高科技,利用好互联网,用现代科技做一些存留,把可用的科技用在戏曲的传承和传播上。在未来,艺术类高校应该要有专门的戏曲教育专业,把师范类专业跟戏曲舞台类专业结合,培养各方面素养高的老师,这才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在她看来,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未来,人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戏曲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我会把市场化的、商业的运作模式用到传统戏曲的传播上,因为大众平台的传播很有效。”
文化从娃娃抓起
传承文脉在,美景看未来。与王珮瑜一样,作为新任市政协委员的“85后”青年评弹演员陆锦花,也将目光聚焦在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道路上。不同的是,陆锦花所关注的,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为此,她建议市教委把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系统教育列入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考核的范畴。
在陆锦花看来,在习总书记的关于传统文化复兴和增强民族自信的号召和指引下,全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觉醒不断提升。各种传统文化的推广也在进行,传统文化也进入了校园进行推广。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专注于此,所以成效不大。
然而,不同于中学、小学的教学,普遍来看,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业相对较为轻松,进行的又都是启蒙教育。根据陆锦花委员详细的调研,得出结论:目前民办幼儿园的所有课堂教学是没有文本教案的,只有教学大纲。每个幼儿园教学内容都完全是不一样的。尤其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传播教育没有系统的方案。“都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要从娃娃抓起。而目前‘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幼儿园系统化教育却是一个‘盲点’,也是‘缺失点’。失去对娃娃的学龄前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教育和熏陶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大缺失。”无论在小组发言中还是提案准备上,陆锦花都始终将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课堂,看作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此,她建议,针对学龄前幼儿的特点,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融入到幼儿课堂的学习。“比如把中国传统的游戏体育放入到幼儿园的体育课和游戏课。也可以把中国的‘千年古训’‘家风家训’‘戏曲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艺术特点编成《儿歌教材》教给孩子。还可以把中国非遗的民间手工和民间艺术根据幼儿的特点编撰成其能接受的课本,在课堂的手工绘画课中进行,甚至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中华文明编成儿歌让小朋友传唱。”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幼儿园还可以开设“民俗”小讲堂,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中国的民俗,教会孩子们过传统的节日。也包括开设上海话方言课,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原乡”情结,不忘根本……类似的课程与内容不胜枚举,大有可开发的前景,空间巨大。
同时,除了幼儿园教师之外,还可以把在课程中相关的和未涉及的如非遗工匠艺人,传统戏曲院团的演员和相关从业者请进课堂进行课堂的展示教学。通过专业从业者的讲解、分析与互动,更为直接地与幼儿园小朋友们交流,将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间。一旦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还可以采取全市学龄前儿童的关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幼儿园和幼儿个人评比比赛,激励促进这项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如中国传统游戏的比赛、中国传统手工的评比、中华小故事比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诗歌演唱比赛等等。通过此举,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浸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里,让中国人的“中国”基因更强大。正如陆锦花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下一代会越来越少地出现‘过洋节’盛行、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意识淡薄、对自己的民族没有自信、崇洋媚外的现象发生。这样,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会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打响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在市政协举办的专题会议上,委员们就如何“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各抒己见。
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都是上海的宝贵资源。“当我看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形态重新推出的时候眼睛一亮,因为这三种文化既一脉相承又自成一体。”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尤存说,“我们讨论三种文化时要先把这三种文化的概念、基本内涵弄清楚,然后再分类施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这个界别上一届还叫‘文学艺术界’,本届政协已称为‘文化艺术界’了呢?”市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的话,引发与会政协委员的热烈讨论。辛丽丽表示,我们界别委员所在的行业更加宽了,也更有利于我们共同探讨上海的文化品牌到底如何打响。
虽然界别名称改变了,但小组讨论的气氛依旧热烈,围绕着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委员们各抒己见,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其中,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对深入发掘上海红色文化底蕴,提出不少建议。
从近代百年的历史来看,上海的红色文化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文化脉络也相对较为完整,涉及的历史阶段始终连贯没有缺失。对此,王伟委员认为,上海红色文化有非常大的发掘利用价值,也还有大量红色题材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上海是有丰富红色文化底蕴的,但这一点给人的印象还不够深。”王伟委员指出,上海是红色文化宝库,建设上海文化品牌需要花大力气、系统地整理发掘这个宝库,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各个门类的文艺创作重要的基础。
同时,王伟委员建议,上海应对红色题材的文艺创作进行系统规划,可以围绕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和引导作家、文学工作者进行创作,推动形成更多、更丰富文艺作品,使之在上海文化平台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除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品牌。作为上海文化金字招牌之一的“上海电影”,无疑是海派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受到了市政协委员鲍英菁的关注,鲍英菁委员认为,传承上海文化基因,需要建设上海电影艺术新坐标。
就如何发展电影艺术,鲍英菁委员提出三点建议:占领电影产业金字塔尖,注重电影品质创新;占领电影艺术技术龙头,注重电影技术的创新;建设电影生产的地标载体,推动全球影视创作中心的建设。“目前,静安区影视拍摄取景地达到了22家。”为此,鲍英菁委员建议市区联动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和规划,对标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将静安建设成电影生产的地标载体。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此,市政协委员厉震林认为,文艺旅游是下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厉震林委员建议关注上海著名夜间文艺旅游项目。“上海的文艺演出也可以培育成为都市夜间旅游的新产品。”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只有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才能立足传统,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打造属于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品牌与城市精神。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