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走在路上-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阅读提示:在奚美娟看来,要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生长”在演员身上的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历史人物,只有强调全面的“细节控”,通过具体情节与细节来打动观众,才能取得成功。
撰稿|骆美成(实习生) 记者|王悦阳
根据作家李敖先生第一部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话剧《北京法源寺》,作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备受瞩目的原创大戏,于近日首次亮相上海大剧院。故事起自唐代古刹北京法源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位核心变法人士经常来往庙宇,谭、梁二人因共同的信仰结拜于此,康有为提出变法观点受到光绪帝的信任,三人因共同的追求而游走奔波于清廷的政治权力核心。以康、梁、谭为首的爱国维新派人士推动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新政受到以慈禧为首的实权势力干涉及打压,关键时刻又误信了握有兵权的袁世凯,变法最终在短短一百零三天内夭折,史称“百日维新”。慈禧废黜了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而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时过境迁,康有为与梁启超故地重游,原本要好的师徒二人却因“保皇还是革命”的政见不同,缘尽北京法源寺。
庙堂高耸,人间戏场。 话剧《北京法源寺》在舞台上透过宫廷、民间、寺庙三重空间再现沉疴百年的晚清帝国风云,导演田沁鑫说:“晚清这段历史,波诡云谲,影响了中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看如何变革,看大事件中的志士仁人,看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级的困局中,更多的侧面。是传奇,是故事,是真实,是志士;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亦是佛儒。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其中,教化何等的忠孝,探讨怎样的义胆,弘扬如是的佛学。《北京法源寺》是不得不排的戏。”
剧中这些大时代的大人物,由一众演技超群的优秀演员再塑,无疑成了全剧最大的亮点。特别是来自上海的表演艺术家奚美娟老师,阔别上海大剧院达十三年之久,继2003年话剧《家》中饰演瑞珏一角之后,再登话剧舞台,出演实际执掌晚清政权四十七年的历史风云人物——慈禧太后,堪称全剧的最大看点。此外,三年前以话剧《志摩归去》亮相上海收获好评的青年演员周杰,此次饰演“百日维新”失败、欲挽国运而不得的悲情帝王光绪,其忧郁的气质、清朗的外形、充满张力的戏剧爆发力,为其塑造好角色提供了必要保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已转行担任导演的优秀青年演员贾一平,他出演“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思想家、哲学家谭嗣同,抛头颅,洒热血,一腔热情,吸引粉丝无数。此外,国家话剧院青年台柱子赵寰宇,接棒方旭出演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老艺术家黄小立饰演李鸿章、马迎春饰演恭亲王,他们台风稳健,演技精湛,风采奕奕,将整部作品演绎得神完气足,入木三分。
当《新民周刊》记者见到奚美娟时,热演到一票难求的《北京法源寺》正在准备上海大剧院的第二场演出。相比较各方面媒体充满热情的如潮好评以及戏剧爱好者们的赞不绝口、起坐喧哗,剧院里正在进行的准备工作显得安静而流畅,一切有条不紊。奚美娟面带半妆,一身平时打扮,带着扑面而来的亲和感,与记者聊起了自己的舞台剧情缘。
让对白种在心里
话剧《北京法源寺》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必须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听懂台上演员的对话。对此,奚美娟笑着说道:“《法源寺》在北京首演之后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戏是一个‘烧脑剧’,因此,台上演员要认真表演,台下观众也要认真地看和听。”因为《北京法源寺》中的语言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白领戏剧这样,比较贴近生活状态,通俗易懂。但在表现《北京法源寺》这样一个晚清的历史片段的时候,就要把自己还原到那个时代人的状态和表达,所以对于演员来讲,这部戏的台词量是深刻的,巨大的,乃至微言大义,含义丰富的,不细加体会,是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的,这对于所有的演员来讲,无疑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回忆起排练过程中台词对演员的“折磨”,奚美娟这样解释道:“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马上就要进舞台了,本子还是扔不掉,总觉得自己要说错,不像演生活剧的时候演员很快就可以丢本子;即使是之前已经演过几场,呈现到今天,仍然是每天上台都要先过一遍本子。我的切身体会是,语言随着社会的演变,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所以我们今天再来说那些话的时候觉得拗口得不得了,但是人家那个时候就是那样说话的,所以要让那个时代的这些人物的台词和对白种在心里,成为自己的话。”
尽管之前有刘晓庆、吕中等诸多好演员的“珠玉”在前,在如何演绎慈禧太后这一问题上,奚美娟表示,《北京法源寺》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戏,其实舞台上并没有什么实景,而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就更加需要演员有饱满的心理感情,台上的景是虚的,但是演员的内心要更实,要有强大的内心去支撑人物的表达。同时在表演中,她对于慈禧的台词则根据角色需要采取了比较平稳的一种表达方式,她说:“坐镇晚清四十七年的一个女政治家我认为可能不会动不动就情绪化,她的见识和城府决定了她与别人对话时感情浮动不会特别大。”
在戏中,有一段台词让奚美娟印象颇深,这一段词是特意从曾纪泽的日记里面摘过来的,原封不动地把把慈禧的一段事无巨细的问话保留了下来。这段台词在台上有四分钟,作为一个话剧这样的一段时间之内没有任何大的外部动作,还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中去,是很冒险的。但奚美娟却认为:“这种冒险虽然是很有难度的,但它本身对于演员也是很有诱惑力的,演这样的戏很过瘾。”从目前舞台呈现的效果来看,这段台词体现了慈禧太后缜密的思维,过人的细腻以及多疑的内心,堪称“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而奚美娟演来得心应手,起到了特别的戏剧效果。
让人物长在身上
所有的观众都知道,演戏者要投入,只有投入才能打动观者。可是这投入背后,演员的付出却少有人知晓。在奚美娟看来,要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生长”在演员身上的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历史人物,只有强调全面的“细节控”,通过具体情节与细节来打动观众,才能取得成功。
面对压力与挑战,奚美娟坦言,这一次承担这么重要的角色,要把历史人物拉到自己身上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我们在舞台上的时候是需要自己认定‘我就是’的那样一个状态的。”《北京法源寺》到上海公演之前,已经在北京、香港等地多次巡回演出,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奚美娟的表演也越来越自如,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角色是要长在自己身上的。
为了能够在台上展现更真实更完整的历史人物,在创作和演绎这部戏的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也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田沁鑫导演在创作这部戏的时候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戏中演谭嗣同的贾一平,也是看过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关于谭嗣同的文献。而奚美娟本人也想要在自己对于慈禧这个人物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让观众看见不一样的皇太后:比如作为一个政治家,她对国际的时局还是了解的,作为女性领导,她也是熟悉、关心下属的;同时,她又有自己的一些政治见地。
在人物之间情感的把握上,奚美娟提到自己读到文献中记载,慈禧在变法之后再次训政时,曾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从母亲到执政者,从小家到大家,作为女性的慈禧,演员就要抓住这一细节,牢牢把握慈禧的情感变化过程,使之细腻而传神,充满张力却又毫不突兀,最终在戏中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能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剧组也非常细心地下了功夫,把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照给剧中演员一人印了一张,装在镜框里面,每天放在化妆间里。导演选择给奚美娟的那一张是慈禧,是比较典型的一张照片,望着镜框里的“圣母皇太后”,奚美娟总在揣摩她的神情,“我也给助理说,你看她的眼神多犀利呀。就好像一下能看到人的心里面去,你们别糊弄我,我什么都明白,就那种眼神。”哪怕演出早就取得了成功,载誉归来,只要一有时间,奚美娟还是会经常看看这张照片,试图从中去多寻找一些慈禧身上的信息,力求常演常新。
让历史走在路上
自《北京法源寺》上演以来,宏大的历史题材,复杂的人物性格,巨大的艺术张力,无疑使得该剧成为近年来话剧舞台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良心之作,甚至被誉为“中国制造”的话剧艺术精品。
奚美娟认为,该剧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艺术性,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离不开全剧组上上下下以相对客观和完整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段历史往事。特别是对于慈禧这个人物,曾经被妖魔化,也有过相对贬低的评价,如何演绎,难上加难。对此,奚美娟认为:“我们看待任何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不能过于简单化和世俗化,并且要力求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慈禧这个人物在女性地位那样低下的年代能够执掌王朝四十七年,一定是有她的独到之处的。通过这个戏来相对比较客观地回望当时的人物,也是很有意义并且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谈到剧中描写的历史事件对于当代人的影响时,奚美娟坦言:“我们现在也讲以史为鉴,希望大家多读历史,我觉得这是一个传承,是家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我们回看历史要从中获得启发。有一个朋友说看过之后甚至都想到现在的美国大选,他说当一个时代没有方向的时候,大概也就剩下对吵对骂了。这些联想可能就是今天再来演这样的关于历史的戏的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同一部剧中,每个人所获得的关于个人、社会、乃至家国的思考都是不同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常看常新,让历史不只停留在旧照片里,不随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而是永远走在路上,行在当下,观照未来。
话剧讲述历史,但同时话剧中的历史事件讲述又不同于史书,它相比较史书而言要更加形象,并且它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如何解读话剧《北京法源寺》所呈现的文化密码与历史价值?对此,奚美娟向《新民周刊》读者坦言,要把一部话剧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来看,这样一来,演员的再创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一百个人会演出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人来演慈禧也会有不同的演绎,今天我来演绎,我将呈现一个怎样的人在大家面前,让观众看了之后会从她身上获得怎样的信息量?如何反观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家国的看法?”在奚美娟看来,戏剧尽管是转瞬即逝的艺术,不可复制,但演出过后,一定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这就是整部戏的核心,价值与艺术的体现。这些令人难忘的片段或细节,在以后也有可能还会有新人来演,当新人重新来诠释的时候,就又会加入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元素。因此,戏剧艺术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也就是所谓的“戏以人传”。作为当代戏剧人,这一代演员要做的,就是力求把这些优秀的剧保留下来,它经过几代人的锤炼有可能成为一个精品,产生持续的影响,这也是整个剧组今天精益求精地做好《北京法源寺》的动力所在,价值所在。
在《北京法源寺》中,佛家的道场成了剧场,也成了历史的舞台,在这里今天的戏剧人向百年前的岁月伸出双手。红氍毹上,看生者与死者对话,僧人与变法者对话,平民与皇帝对话,他们也在和台下的看客对话,讲述着历史为何物、生死为何物,前尘往事为何物、未来为何物,皇权富贵英雄大义为何物,然而面对晚清这一盘枯棋,天公无语,看客无言,唯有剧中人一句话,引人深思:“悯忠是对死者有情,法源是对生者慈悲。”
历史不给人们改变它的机会,但历史将会一直接纳一切,让人们通过史家笔下相缀而成的文字去接近它,透过舞台上的一段段对白、一个个人物、一幕幕悲欢去拥抱它;也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它的一部分,后之视今,终将同今之视昔。难怪,田沁鑫导演说,自己的戏中有恢宏的东西。这恢宏或许难以言明,却直击胸膛。
※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