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文化 > 正文

可惜,他们本可以更爆款-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日期:2019-10-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明明现实故事就足够打动人,一个艺术加工,反而变成一条失真的感情线,也是万万没想到。
撰稿|不小可


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又名“影评大佬罗杰·伊伯特毒舌小词典”。这本小书里列举了众多电影套路,其中有一章就叫:《登山片的套路就在那儿》——

  只要这是一部有关登山的电影,你总能遇到这10句经典台词:

  1.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以这季节来说,我们已经出发得太晚了。但如果我们把氧气瓶和其他装备都留下,轻装上路,那么我们就能在暴风雪来临前抵达那儿并安全回来。

  2.我知道他们一定还活着。

  3.不要管我,我已经走不动了,我的腿受伤了。你走吧,你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4.让我最后再爬一次吧。爬完这最后一次,我就安定下来,回家陪你带孩子。

  5.告诉他们(当地领路人),只要他们能带我们完成这一段路线,我们每天会给他们额外的50卢比。

  6.先生,新降的雪已经填满了大山的裂缝,今天绝对不能再往前走了!

  7.这条路线上的每一次探险都会遇上行李搬运的麻烦。

  8.我必须相信绳子另一头的人。

  9.带上我吧!你知道我的登山能力比其他人都强。

  10.因为山就在那儿。

  看看《攀登者》,不中10条也中了8条。


戏不够,吴京凑


  “攀高峰”一直都是灾难片、励志片的经典题材之一,走炫技流的喜欢展现绝岭雄风、极限挑战,史泰龙的《绝岭雄风》和克里斯·奥唐纳的《垂直极限》就是代表;走纪实流的往往突出人类的渺小与人性的顽强,壮士断腕的《127小时》和把观众吓出恐高症的《徒手攀岩》也是爆款。

  可惜,《攀登者》有点两头不靠。它虽然展现了雪崩、滑坡、冰裂缝、飓风的几场动作戏,也拍得挺刺激够吸睛,但总是有间断出现的爱情戏白白稀释了动作片的浓度;它明明改编自完全真实且自带英雄高光的故事,却又没有特别在纪实上下功夫,对人性的刻画点到即止,给观众的感觉依然是一部“剧情片”,有不少失真的bug。

  整部电影都有点像沙里淘金——每刨掉几层沙,才能看到一点闪光的黄金。

  不知道是否工期太赶,逼得导演在许多场合都选择了“戏不够,情来凑”,又或者是“戏不够,吴京凑”。先是安排吴京和章子怡谈了一段又一段恋爱,安排井柏然和藏族姑娘一见钟情;又是让吴京在废旧工厂爬上爬下表演身手,甚至还有在高山上像雪山飞狐一般,举起两根冰镐从悬崖这边跳到悬崖那边的戏剧性动作——这难道是从《垂直极限》里学来的桥段吗?

  吴京的身手很好,这事儿全国人民都知道,但也不能为了省点大场面的经费就老是让吴京一个人表演个人英雄主义吧?须知珠峰登顶故事的原型里最精华的就是团队拼搏而不是个人英雄。

  一部极限运动片,并不需要每分钟都充满高潮和刺激,动作戏不够,还有很多戏可以补上——比如说,人情戏。

  《攀登者》中有人情戏:胡歌饰演的杨光把睡袋让给女队医,第二天脚就冻坏了得截肢。这是原型人物夏伯渝的真实经历——因为队友体力透支丢失了睡袋,登山队里最抗寒的“火神爷”夏伯渝就把自己的睡袋让了出来,结果被严重冻伤,双腿截肢(而不是电影中的单腿)。后来他也果然如电影尾声中所拍的那样,在2018年5月14日,经过7天的艰苦攀登,登上了海拔8844米的世界之巅,成为中国第一位无腿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

  但这样震撼的戏,还不够多。是真实材料不够吗?显然不是的——现实中给队员在“第二台阶”搭人梯的刘连满,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过大的体力消耗让他倒下了,为了不拖累大家的行程,在这个距离登峰只有200米的地方,刘连满毅然决定留下,让队友向珠峰进军。队友给他留下的氧气瓶和糖果,他也不吃不用,就在那儿拿着氧气瓶等着队友下山,把氧气和生的希望留给队友。最终他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队友之间的牺牲与成全、信任与帮扶,本就无比感人,再联想到当年登顶珠峰是多大的荣誉,就更觉刘连满的难得,名利生命都视如浮云。


假作真,真变假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真实发生的感人故事都得原封不动照搬进电影。但是最让人不理解的是,现实生活中明明有神仙般的爱情故事在,为什么电影里加爱情戏的时候不能考虑用一下,非要再编出一条时不时就让人出戏的“京怡”爱情线呢?

  咱也不是说演员们不好,吴京在《攀登者》中的文戏和吻戏都算得上是个人演员生涯排名前列,和影后章子怡搭戏也没有露怯,而且意外地和章子怡居然还有点cp感。所以归根结底这还不是演员的锅,而是编剧给整得太失真,太像“珠峰绝恋”了。

  现实生活中的“珠峰绝恋”发生在藏族姑娘身上,姑娘不叫“黑牡丹”,叫潘多。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的女性,也是新中国登顶珠峰的第一位女性。战斗力和经验全都一流,才不是电影里那么傻白甜。

  潘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西藏农家,幼年时家里生活艰难,她经常背驮六七十斤货物往返于喜马拉雅山脉间。1958年,她加入了中国登山队,就此开始了“攀登”生涯。一次登山时遇险,在雪坡挖洞过夜,因此冻伤双脚,有五只脚趾全都截肢,也因此结识了自己的丈夫邓嘉善。由于曾经目睹队友在7000米高度掉进冰裂缝牺牲,她一度也曾放弃登山。

  但是1974年,当中国登山队再次全力筹备冲顶珠峰时,是中国登山运动已经因“文革”中断了十多年,潘多是留下的唯一一个女运动员,她被任命为队长,而她的丈夫担任队中的副政委。那一年,潘多37岁,最小的女儿刚出生才3个月,还没断奶,而她自己体重160斤,别说登山,减肥都要花点力气。一开始,她被安排在物资运输队伍,但是突击队第一次冲顶失败,还有队员牺牲。

  第二次冲顶,潘多入选了突击队,而她的丈夫在7600米高山营地指挥,为突击队设计上峰路线。有一天丈夫下山,正好遇到攀到7500米的潘多,当时她因为墨镜被大风吹飞,得了雪盲症,见到丈夫的身影心头一热,两人想对话,但丈夫已经因为指挥过度劳累而说不出话来——他将登山冰镐举起,用力指向珠峰峰顶,示意潘多,一定要取得最后的胜利。潘多顺着丈夫的冰镐方向望去,他已在山路上铺设好一面面小红旗路标,为她后续的登山指路。两人就这样心照不宣地,擦身而过。

  在丈夫的帮助下成功登顶后,潘多和队员们还在无氧气瓶的条件下持续了70分钟的科考任务——打冰锥,拉绳索,采集岩石标本和冰雪样品,准确测量珠峰高度和覆雪深度……后来潘多还写了一本《我的金婚岁月》回忆和丈夫的深厚感情。

  这对登山cp的故事,光是看看文字都起一身鸡皮疙瘩,电影里弃之不用,生造出一段黑牡丹和李国梁的一见钟情故事,还自带官方吐槽:你来是登山的,不是给女同志表演节目的——可能导演也觉得电影里这位“黑牡丹”的“恋爱脑”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吧。

  明明现实故事就足够打动人,一个艺术加工,反而变成一条失真的感情线,也是万万没想到。


人物稀,老出戏


  《攀登者》有点“假作真”,但它还是有优势的,优势就在于全员演技在线——吴京站出来就有队长的气势,张译把登山的纠结情绪演得入木三分,胡歌演的杨光人如其名,井柏然牺牲时也收割了一波眼泪。虽然剧情有点跑偏,但演员的表现好歹还拉回来一些。

  但《中国机长》就没那么好运了。除了张涵予和袁泉表现可圈可点,欧豪成为搞笑担当,其他配角的存在感都不太强,过目即忘,既没有个性,也没有多少剧情点在他们身上。也不能全怪演员不给力,可能编剧的心思都花在营造灾难气氛上了,没工夫再细细打磨人物。实际上,除了增加“雨云穿越”的段落,整部电影的惊险逻辑也谈不上“环环相扣”,最主要的三大剧情推进点:机窗破损机舱失压、穿越雨云、高海拔备降,都显得过于直白,缺少迂回和递进。

  这就要提到20年前上海出品的另一部空难题材影片《紧急迫降》,导演就是客串《我和我的祖国》里《夺冠》一章的弄堂老爷叔的张建亚。1999年的电影特效手段还非常简陋,所谓的机场只是一个微缩模型,飞机更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是利用“近大远小”的古老智慧,打个视觉差,拍出来的效果还真媲美实景。如今《中国机长》里看到的特效,除了“雨云”仰赖稍微先进一点的电脑特效,其他元素20年前就已经有了。

  而《紧急迫降》的优点还在于它对不同类型灾难的影像化呈现——那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1998年9月10日,中国东方航空586号班机,由上海飞往北京后再飞洛杉矶的途中,起落架发生故障,收不起来——也就意味着,降落的时候很难放下。机长倪介祥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决定返航。可是返航还是需要先放下起落架。他先采用空中“甩放”,想通过飞机的急上升、盘旋等动作把起落架甩下来,但是失败了。情急之下,机械师赵永亮操起一把斧子,用尼龙绳拴着腰,就钻出飞机,到万米高空去修起落架了!

  这万米高空外挂一个机械师的镜头,堪称童年阴影。这是影片的一记重锤。而另一记重锤,是紧急迫降时的地面镜头——为了防止迫降时机身摩擦起火,59辆消防车,20辆救护车、4辆照明车、25辆工程车都在现场支援,灭火泡沫喷得溢出银幕,将这一幕拍得非常壮观。

  你看,20年前的灾难片就已经有层次了——天上一锤,地面一锤,不同类型的灾难有不同类型的画面呈现,如此就显出丰富。《中国机长》也有迫降场面,还有一个镜头扫过瘪掉的飞机轮胎——但是为什么瘪,是漏气了还是故意放气以免火灾,却语焉不详。迫降时明明说速度太快可能会滑出跑道,却在这条线的难度上也没有进行深挖和展示,显得比较潦草。

  20年后回想《紧急迫降》,还能记得邵兵演的机长、徐帆演的乘务长,还有一个魏宗万演的路人甲,概因人物鲜明。今天《中国机长》里见到的外国人、老人、小孩、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这些群戏元素其实20年前就已经齐活了。20年后再回想《中国机长》,能记起的估计就只有张涵予和飞出窗的欧豪了。就连袁泉这个角色都有点模糊,全靠演员挽尊。

  拿《泰坦尼克号》来和《中国机长》比可能有些过分,但《泰坦尼克号》毕竟是教科书级别的灾难片、人性片和爱情片,拿来学习一下也挺好的——拍灾难,卡神把泰坦尼克号折腾了个够,先是撞山,再尾部朝下进水,再一折为二,终究全员落水,一波三折之中,每一折都能带来不同的逃生场面,不服不行。拍人性,这条船俨然就是世界的缩影,有拉琴直到最后一刻的乐队,有让妇女和孩子先上船的绅士,还有富可敌国却不屑与人争抢贿赂的富豪,人性的光辉和丑陋都在极端条件下被无限放大。拍爱情就更不用说了,以纯爱对抗悬殊阶级分差的jack和rose,海洋之心,旷世爱情,直接让它成为全球观影人次最多的影片。


细节中,有魔鬼


  都说魔鬼在细节之中。《泰坦尼克号》也不是没有bug,曾有人质疑木板明明可以同时支撑jack和rose,在一部纪录片里卡梅隆还亲自做了实验——结论是,确实可以。但是编剧要jack死,他不得不死。

  所以我可以理解《攀登者》里的登山队员为什么全都不怕雪盲症,很多时间连副墨镜都不戴——那是导演必须让明星露脸,毕竟不是所有导演都能像诺兰拍《敦刻尔克》,请来了万人迷汤姆·哈迪却让人家全程戴着面具那么浪费帅哥。

  但我和很多观众一样,对着章子怡喷出的一口老血笑场了——倒不是说我多有医学经验,知道肺气肿的症状不是这样,而是这种“捂着手帕咳嗽咳完一看一摊殷红”的场面,实在是被太多古早电影用烂了,谁看到谁出戏。

  事后特意征询了一下专业医生,医生的回答是:不叫肺气肿,叫肺水肿。章子怡最大的bug有两点:第一,肺水肿的症状应该是突出淡血性泡沫痰,血迹做成淡红色而不是殷红会更合适一点;第二,肺水肿造成呼吸急促、缺氧,但是章子怡的嘴唇居然一点都没有紫绀的迹象,这就不科学了。

  同样的细节漏洞也发生在《中国机长》,一路上又是缺氧又是冻伤又是强紫外线照射,机长的皮肤居然没有多少变化,欧豪的脸蛋也还是白白嫩嫩的,只有一只手伸出来是发紫的。既然都想到手会发紫了,为啥就不能再给脸打点紫色粉底呢?


链接:好看的登山片,让人看清真实


《珠穆朗玛天梯》:商业登山背后的向导

  看完《攀登者》,如果想要再看看当今中国民间攀登珠峰的实际进展,不妨再看看这部纪录片,讲的正是珠峰脚下西藏登山学校的年轻高山向导们。位于西藏拉萨的这所登山学校,几乎是全世界唯一一所专门培养高山向导的学校。珠峰脚下的藏族少年,在这所学校里接受四年训练,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登山向导。

  “再牛的商业登山者,没有他们的协助,也许都无法登顶珠穆朗玛。”导演萧寒说,“但登顶珠峰的英雄榜里没有他们的名字,99.99%的人也不知道这些登山向导的故事。”


《绝命海拔》:感受真实的冲击

  关于珠峰攀登的故事,最著名的书就是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故事来自1996年的真实事件——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领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此行最终导致多人遇难,是珠峰历史上几次伤亡惨重的山难之一。

  剧情不像《绝岭雄风》《垂直极限》等虚构的登山作品那么跌宕起伏,也不像《127小时》那般刺激,但真实登山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和困难——再小的困难也会被高海拔放大,再小的险情也会引发一场致命的暴风雪,依然让人充分敬畏自然。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曾在1997年就被拍成电影,此番已是冰岛导演巴塔萨·科马库再度改编。他跑遍全球,去探访了故事中这些登山者的家人。为了营造最真实的临场感,《绝命海拔》中大量场景采用了实景拍摄——最高登到了16000英尺(近5000米),这是保险公司所能担保的最高高度。而主演杰克·吉伦哈尔也像片中一样,从尼泊尔背着自己的行囊亲自爬上珠峰,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中呆了一个礼拜。他饰演的是斯考特·费雪,在那次山难中不幸遇难。

  因为真实,电影也让观众看到,登珠峰不仅仅是冲顶那一刻的高潮,还得有前期充分的准备,现场长达数日的艰苦。登顶固然是人生高光时刻,向上攀爬的不懈努力也同样值得嘉许。


链接:好看的空难片,不只有空难


《萨利机长》:42年飞出来的宠辱不惊

  很多人会拿《中国机长》和《萨利机长》比。两个故事都很有英雄色彩——2009年1月16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载有155人的a320客机,在起飞后一分钟因引擎遭受飞鸟撞击必须紧急迫降。

  危急关头,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将飞机迫降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面,成就了“哈德逊河奇迹”——155人全部获救。

  但这部电影不只是重现灾难,它的落点是放在了:英雄,还是罪人?萨利是救了人,还是让全纽约陷入了不必要的危险?萨利机长42年的飞行生涯,遭遇了最大的质疑。

  电影里汤姆·汉克斯隐忍又略带悲情的演绎令人印象深刻,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片尾,萨利机长本尊出场的短短几分钟——看到他的脸你就知道什么是镇定,不光是临危不惧的镇定,还是宠辱不惊的镇定。42年的专业素养,任凭全世界都质疑,我自岿然不动。


《空中浩劫》:飞机无小事

  拍了18季的纪录片,每一集都有一个惊天动地的空难。《中国机长》里欧豪飞出窗外的刹那,活像第二季第一集——1990年6月10日,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从伯明翰飞往西班牙马洛卡。也是挡风玻璃脱落,机长整个人都在机外,只有两只脚卡在操控台——1.7万米高空,零下17摄氏度,每小时400公里的俯冲速度,人也没了生命迹象,要不要放手?副机长:不能放!倒不只是出于革命友谊,而是怕一放手机长会飞出去撞毁机翼,要是不巧卷进引擎就更完蛋了。神奇就神奇在,最后副机长不但控制飞机安全降落在南安普顿,连机长都活了下来。

  但这一集的主题不是重现灾难,而是探究事故起因——原来是工程师在给飞机挡风玻璃换固定螺丝的时候,错选了比规定小一点的螺丝。小多少呢?只是直径小了200分之一寸。但是在万米高空,任何微小的差错都会变成致命事故。


《颤栗航班93》没能回来的飞机,也同样伟大


  这可能是最悲情的一次空难——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中一共有4架飞机被劫持,美国航空11号航班和联合航空175号航班分别撞毁世贸双子塔,美国航空77号航班被操控撞向五角大楼,唯有联合航空93号航班,与敌同归于尽,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片空地上,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日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全过程,但是也有痕迹可循:一名戴着红手帕的劫机者曾以炸弹威胁,迫使乘客向飞机后部转移,并取代机长驾驶。因为一部分机上人员已经通过地面人员得知了世贸中心遇袭的消息,乘客们开始反击,所有人都在往头等舱冲击……这一次,飞机虽然没能回来,但整个机组和乘客却以自己的牺牲保住了更多人的性命。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