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门横街三月天-凯发k8国际真人娱乐
上海这几年对小菜场的改造力度很大,中心城区的露天菜场基本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面貌一新的室内菜场。前几天我与太太特地去乌中市集看了看,门窗被漆成相当洋气的豆绿色,风格上居然有点像欧洲的老火车站,底楼营业面积不算大,蔬菜瓜果排列得相当整齐,北端还开了一间花店。上得二楼,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蛋糕、面包、冰淇淋、熟菜样样有。不足也是明显的,蔬菜价格有点小贵,品种与数量比较少,有点办家家的味道。这样的市集能不能持久发展,又能否满足居民的日常所需,我这个家住老南市的“圈外人”不免有点杞人忧天。
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小菜场是不是都要进店?凭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希望保留一些露天菜场,就像保留一些小吃摊、剃头店、修鞋摊、茶叶蛋摊、爆米花摊、修自行车的小店、花店、书报亭,甚至方言等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着的东西,这是城市的肌理,也是人间烟火的所在。
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的“新”,旧的东西也可以表达鲜明的现代性。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露天菜场,露天菜场是一枚别在现代都市里衣襟上的胸针。
吃了早饭,我们就来到葑门横街,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路面还是湿的,但没有菜皮、鱼鳞、鸡毛等王安忆在《长恨歌》里所描写的种种污秽。小街两边的店铺并不大,有些还是前店后工场的格局,黄底红边黑字的百脚旗挂在屋檐下,白云出岫似的飘出一团团蒸汽,师傅们在案板前、灶台上忙个不停。买菜的居民挤来挤去,或吃着刚刚出锅的油墩,表情闲适。
杜三珍、赵天禄、老陆稿、杨裕兴等老字号在此开了分店,泡泡馄饨、青团子、肉末粉丝包、烧麦、红糖馒头、牛肉锅贴、鸳鸯大饼、萝卜丝大饼、粢饭糕、蟹壳黄、麻油馓子、咸甜汤团等风味小吃应有尽有。附近居民在街上走几步,早餐就解决了。
鱼肉菜蔬相当丰富,蚕豆与竹笋已经上市,在上海姗姗来迟的毛笋,这里已经像炮弹一般摆得满满当当。香椿芽也比上海便宜,扎束叠起,紫红色的嫩芽上啜着露珠。塘鳢鱼与昂刺鱼也是俏货,塘鳢鱼卖到120元一斤,鲜蹦活跳。黄蚬剥出白肉养在水里,称半斤回去,与春韭一炒,味道不要太好噢。
摊春卷皮子的摊店有好几家,摊出来的皮子就有苏州腔调,干净利索,无洞无损,边缘不焦,雪白粉嫩,一斤面粉可以摊出60张。供应春卷皮子,还兼售袋装豆沙,苏州人喜欢吃甜的,店家早就想到了。你要吃咸的,也可买现成的,10只荠菜肉丝春卷装一盒,卖你10元。
青团子是当令小吃,有一家正仪来的沈记青团子店,门前排起的队伍足足有三十米长。有一家卖麻球的小店在玻璃窗口上方贴了一张红纸,上书:65岁以上老人、退伍军人、环卫工人,买十送一。
葑门横街的绝大部分建筑仍保留明末清初枕河人家的格局,前街后河,河街并行。在这里做生意的有当地人,也有外省人,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方言和风味,涓涓细流般地融入了千年古城,为苏州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微弱而不应被忽视的贡献。
横街中段有一个室内菜场,入口处有一副对联:人掩廛声缓缓流风接城外藕花洲,一生心道苏州好何事摇船出葑门。
江南烟雨姑苏春,保留一条600米的街市,并没损害古城风貌,却因为弥漫着人间烟火气,而成为中外游客的打卡地,在城市形象上是加分的。(撰稿 沈嘉禄)